添加搜索到桌面,搜索更便捷!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医外科术语《2》
发布时间: 2016-10-30   点击数: 671   发布者:

【甘疽】病证名。疽之生于胸部两侧肌肉较发达处(妇女则在乳房高耸处),相当于中府穴之下的部位。多因忧思气结或外感毒气而发。初起形如谷粒,色青,渐渐变大变紫,坚硬疼痛,恶寒壮热。易溃脓稠者,为顺证;病程久,寒热不退,不易成脓,脉见浮数者为逆证。 


【肝痈】病证名。 痈生于肝脏的称为“肝痈”。本病多因肝郁化火,肝胆不和或膏粱厚味,湿热虫积,壅结于肝;也有因闪挫跌仆等外伤而致血络瘀阻郁结而成。初起有右侧胁肋隐痛,并逐渐加剧,甚至不能向右侧卧,影响呼吸。起病急慢不定,常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如因痰火而成的则起病较缓,大多无全身症状,脉弦滑;由瘀血而成的,则疼痛较甚,无寒热,脉多弦涩。以后肝脏逐渐肿大,腹满挛急,患者明显消瘦,最后肝脏局部化脓而变软,如不及时治疗,则脓肿溃破,脓呈咖啡色而带臭秽,或并发咳吐脓血,或并发剧烈腹痛,下痢脓血及虚脱等证,都是病重的表现。本病类于现代医学的肝脓疡。 


【肛漏】病证名。是肛门及其周围发生瘺管漏出脓水不止的病症,也称“肛瘺”。因肛门周围痈疽溃后疮口不歛而成瘺管,内痔、肛裂等也可导致此病。只有一个外口和内口,没有分支的,为单纯性肛漏。外口有多个,且有分支,或绕肛管肛门而生,作半环形,形如马蹄,为复杂性肛漏。长期瘺口流脓,不易自癒。若瘺管外口闭塞,脓流不阳,则有疼痛,胀坠等。 


【骨瘤】病证名。瘤的一种。由肾气亏损,寒邪与瘀血凝聚于骨所致。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紧贴于骨。 


【股胫疽】 病证名。疽之生于股部(大腿)或胫部(小腿)的统称。《灵枢.痈疽篇》:“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本病多因风寒湿凝结而成,或因情志郁结,肝脾两亏,气滞痰凝而致。初起坚硬成块,大如指头,皮色不变,缓慢漫肿,化脓,脓深至骨,难溃难收。随着所发部位的不同,又有多种名称。如发于股部的叫“股疽”或“大腿疽”;股外侧的又称“股阳疽”;股内侧近阴处的又称“股阴疽”;发于胫部的叫“胫疽”或“小腿疽”。 


【龟背痰】生于胸背部,易损伤筋骨而成龟背之状,属于流痰的痨病类疾病。属于流痰的痨病类疾病。


【鹤膝风痰】 病证名。流痰的一种,生于膝关节部。初期在膝关节周围肿起如绵,不痛或隐痛酸楚,皮色不变不热,慢慢胀痛增加,病腿渐至不能屈伸,肌肉日益萎缩,坚硬如石,久而溃破,流稀水或夹腐块,日久形成关节半脱位或膝内翻、外翻畸形,患肢缩短。类于膝关节结核。参贝“流痰”条。

 

【红丝疔】 病证名。疔疮之一种。以患处有红线样一条由四肢走向躯干(向心性),故名。系内有心火炽盛,外有破伤感染所致。多发于手臂前侧及小腿内侧。症见红线由小腿或手臂迅速向上走窜,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寒热,头痛,纳呆,乏力等症;红丝较细,经治疗可迅速痊癒。若红丝较粗,并向躯干蔓延者为重,如伴有高热、神昏、胸痛、咳血等症,则属“疔 疮走黄”。 


【环跳疽】 病证名。疽之生于环跳穴(髋关节部)部位,故名。其病因病理与“附骨疽”相同。初起寒热,髋关节部漫肿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腰难屈伸,臀部渐渐外突,大腿略向外翻;约一至三个月左右,皮色微红,持续壮热,为内已成脓之徵,溃后脓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疗不当或继续发展,则该侧下肢每成残废。类于髋关节结核病。 


【鸡眼】 病证名。又称“肉刺”。常生长于足趾及足底前端。本病多因穿过紧的鞋子或足骨原来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肤长期受刺激而引起。鸡眼为圆椎形角质增生硬结,数目不定,根部深陷、皮肤增厚、顶端凸突,常因疼痛而影响行走。 


【甲疽】 病证名。疽生于趾(指)甲部的,称“甲疽”。多因修剪趾(指)甲,损伤甲旁的皮肉;或鞋子狭窄,久受挤压而起。多患于足大趾内侧。初起时甲旁肿胀,微痛,流黄水,渐呈红肿化脓,患部的趾(指)甲内嵌,破溃后奴肉高突,疼痛流脓,脓液可浸漫整个甲下,须病甲脱落后,才能痊癒。 


【茧唇】 病证名。发生于唇部的一种病症。因有突起的白皮皱裂,状如蚕茧,故名。初起在红唇缘的外侧出现如豆粒状硬结,逐渐增大,坚硬疼痛,容易破溃流血。或如菌状不一,溃疡之表面常覆有痂皮,表面高低不平。有时在颈、颔部可出现肿块。后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本病多由思虑伤脾,心火内炽,脾胃积火,或肾亏火旺,火毒蕴结唇部所致。

 

【筋瘤】 病证名。邪气结聚于筋而产生的瘤状物。《灵枢•刺节真邪篇》称为“筋溜”。其形尖而色紫,青筋累累,盘曲聚结如蚯蚓状,多发于两小腿,腕关节等部位,属于静脉曲张一类的病症。 


【筋瘿】病证名。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筋脉暴露盘曲,形如蚯蚓者。多由怒气伤肝,肝火亢盛,灼烁阴血而成。 


【颈痈】 病证名。指发于颈的两侧,包括颔下,耳下,颏下等部位的痈证。多由风热,流毒或风湿挟痰等壅结少阳、阳明经络,或因乳蛾,口疳,龋牙,头面疮结而诱发,多见于小儿。其症初起发热恶寒,颈项强痛,逐渐红肿高起,四、五天后皮色渐红,肿痛加剧,即欲成脓,溃后脓尽而癒。


【疽】 病证名。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难敛的,都称为“疽”。其证可因感受外邪,邪气郁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凝滞而成,或因情志内伤,气血失调;或因恣食炙博肥腻,痰凝湿滞等因素而致。

 

【烂疔】 病证名。疔疮疾患之一。多生于手足,臂[月需]等部,因容易腐烂,病势急骤,故名。发病前常有局部创伤与泥土等污物接触感染,加以湿热火毒内蕴,毒聚肌肤而成。初起患部胀痛,周围肤色暗红,迅速蔓延成片,并可起大水庖,流出腐臭脓液或渗出液,疔毒周围紫黑色,全身症状常有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等。如身热退,流出稠脓,疔毒界限清楚,可望腐肉新生,收口渐癒。如发热不退,肿势散漫,神识昏迷者,即属“疔疮走黄”


【瘤】 病证名。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李榳《医学入门》说:“瘤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渐如石榴瓜瓠(音户)之状,原因七情劳欲,复被外邪,生痰聚瘀,随气留住,故又曰瘤[病赘],总皆气血凝滞结成。”根据其形状和病因的不同,分“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和“脂瘤”等,详见各条。


【流火】病证名。骨瘤骨瘤指发于小腿部的“丹毒”,由湿火下流而成。“风痹”别称。因其痛无定处,故名。


【流痰】病证名。即骨关节结核病。故又称“骨痨”或“疮痨”。多发于学龄儿童,患者常有其它结核病变。病变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髋、膝、踝,再次为肩、肘、腕等关节。病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使骨髓不充,骨质疏松。外邪乘虚侵袭,痰浊凝聚;或由跌仆损伤等而诱发。此证过程漫长,多不热不红不肿,数过或数月后,始有酸胀漫肿而微高起,但不坚硬,日久方溃,溃后流水或出豆腐渣样物,难以收口,继则形成瘺管。每有羸瘦,乏力,潮热,盗汗等全身症状。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