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①病证名。厥证之一。中气衰竭,或气机怫郁上逆所致厥证。见《景岳全书·杂症谟》。气虚气实,皆能致厥。气虚卒倒者,必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为气脱之证,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治以回阳饮、独参汤。气实而厥者,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为气逆之证,治宜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气厥亦称中气。《证治要诀·厥》:“气厥,即中气。”②病理名词。指气逆。《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
【皮水】病证名。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发病缓慢,全身性浮肿,肢体疼痛,沉重无汗,皮肤冷,四肢凹陷性水肿较重,脉浮。多由于脾虚湿盛、水溢皮肤所致。
【皮痹】病证名。语出《素问·痹论》。指以皮肤症状为主的痹症。临床表现为肤冷麻木等。由风寒湿邪气侵于肌表,使卫阳之气不能温养所致。
【内痈】病证名。痈之发生于脏腑,外观看不到的。 系脏腑之生痈疽者。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内痈者,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寒气客于内,或在胸膈,或在肠胃,寒折于血,血气留止,与寒相搏,壅结不散,热气乘之,则化为脓,故曰内痈也”。证见胸内痛,少气而发热,以左手按左眼而其右眼见光者,胸内结痈也。若吐脓血者不可治也。巢氏强调:“急以灰掩其脓血,不尔者著人肠内。有结痛,或在胁下,或在脐左近结成块而壮热,必作痈脓。诊其脉数而身无热者,内有痈也。”历代医学家对内痈之诊断论治颇多记述,或有独到之处。内痈包括有胃脘痈、三焦痈、肠痈、小肠痈、心痈、肝痈、脾痈、肺痈、肾痈等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以发热,咽痛,喉核红肿胀大,形如蚕蛾,或表面呈黄白色脓血,或喉核肿大、质硬、暗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喉核疾病。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滞而起。本病起病急骤,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发于一侧者为单乳蛾,发于两侧者为双乳蛾。即急性扁桃体炎。
【虚烦不得眠】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心烦失眠的病证。虚烦指心烦而心下无硬满,与心下硬满烦躁者有别。本证可由气虚、阳虚、阴虚、余热等不同因素导致。属气虚者,常兼见倦怠乏力,纳少神疲,口干少饮,脉象濡软,治宜补气为主。若更见肢冷畏寒、脉沉迟者,属阳虚,治宜温补。阴虚者,常兼见舌红口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余热内扰者,常兼见身热未净,口苦舌干,小便黄赤,治宜清解除烦。
【部骨陷】病状名。指五脏所分属面部的各个部位出现的病色深陷入骨的征象。《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肺疽】 病证名。饮酒过度伤胃吐血之证。《圣济总录》作肺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肺疽者,或饮酒之后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医钞类编》卷七:仲景云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即肺疽之属也。
【肺疽】 病证名。饮酒过度伤胃吐血之证。《圣济总录》作肺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肺疽者,或饮酒之后毒满闷,吐之时,血从吐后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医钞类编》卷七:仲景云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即肺疽之属也。
【肺热久嗽】病证名。肺热而致长期不愈的咳嗽。治宜清热润肺止咳。《医说》卷四:“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黄减半,如常制为丸,蜜丸樱桃,食后夜卧含化,未终剂而愈。”《不居集》卷十五治肺热久嗽,用一物黄芩汤治疗。
【肺热鼻衄】病证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因肺热上壅所致的鼻腔出血。有肺经实热、虚火上炎、风热犯肺致衄数种。《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由肺经实热者,宜青黄散。”阴虚火动,邪火上归于肺者,当清肺降火,白虎汤加地黄、犀角、丹皮、白芍、山栀、扁柏。风热犯肺,证见鼻燥而衄,口干,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脉数,治宜疏风清热,用桑菊饮加丹皮、茅根之类;无表症者,去薄荷、桔梗,以黄芩、山栀等品,或加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清肺。
【肺热瘅疟】病证名。疟疾证见但热不寒者。《症因脉治》卷四:“肺热瘅疟之症,发则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此《内经》肺素有热之瘅疟症也。”宜用防风泻白散,以散舍于皮肤之风寒;用石膏泻白散,以治肺素有热;用滋阴八味丸,滋阴清肺,以治阴虚阳亢,消烁脱肉。参见瘅疟、疟疾条。
【肺热病】病证名。肺受邪热所致的病证。证见身热恶寒、汗出、喘咳、胸膺痛不得太息、头痛等。《素问刺热篇》: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肺中风】 病证名。风邪中于肺经所致的病证。又名肺脏中风。证见口燥、胸满、气喘、身运不能自主、昏冒、汗出、肿胀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肺中风 ,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
【肺志忧】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忧虑为肺之志。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王冰注:忧,深虑也。虽志为忧,过则损也。
【肺胀嗽】病证名。证见咳嗽,喘急气粗。日久可致肺痈肺痿。《证治汇补·咳嗽章》:“肺胀嗽者,喘急气粗,或左或右,则眠不得,有嗽久而成肺痈肺痿者,必云门中府引痛,咯吐脓血,腥秽异常。”《松崖医径·咳嗽》:“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
【肺脏中风】病证名。风邪入中于肺发生的症候。亦称肺中风。由卫气虚少,风邪相搏所致,证见胸满短气,冒闷汗出,嘘吸颤掉,语声嘶塞,身体沉重,四肢痿弱,脉浮数(见《太平圣惠方。治肺脏中风诸方》)。
【肺燥作泻】病证名。由肺中燥火传于大肠所致的泄泻。《医学传灯泄泻》:又有肺燥作泻者,人所不知,秋伤于燥,内热咳嗽,肺中之火无处可宣,传于大肠,故令作泻。治宜清肺润燥,用清金润燥汤。
【肺燥咳嗽】 病证名。肺虚液少或燥邪伤肺所致的咳嗽。其证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枯燥。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黄痰,伴有口干、咽痛、便秘、尿赤、身热或伴有喘息等症状,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少津、脉滑数或细数。
【肺与大肠俱实】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肺与大肠俱虚】证候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可导致大肠功能低下,传导失司,出现表里俱虚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和阳明经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