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乳
【不乳】病证名。 婴儿出生十二小时后不因口腔疾患而不能吮乳的称为“不乳”。有实证、寒证、虚证之分。实证见腹胀便秘、呕吐、烦躁不宁,啼哭声粗,乃因胎粪不下,秽热郁结胃肠所致。寒证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口吐白沫,啼哭绵绵不休,甚别便溏肢厥,此属肠胃虚冷,与产时受寒有用。虚证见形神虚怯,面色[白光]白,气息微弱,啼声无力,肢冷唇淡,由于元气怯弱,多见于难产或早产儿。
乳泣
【乳泣】病证名。指妊娠期中乳汁自行流出(产后未经婴儿吸吮而自行流出,甚至终日不断的,叫“乳汁自出”)。有气虚和肝热二种。气虚的,乳房不胀,面色淡白,气短神疲,心悸头晕,手足发凉,脉多缓弱。肝热的,乳房胀痛,面色潮红,头昏胁胀,烦躁便秘,脉多弦数。
缺乳
【缺乳】病证名。即产后缺乏乳汁,或叫“乳汁不行”。有虚症和实症两种。虚症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产时失血过多,气血两虚所致。主要表现有乳房不胀,不痛、或偶有少量乳汁流出,面色淡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恶露量少。实症多因肝郁气滞,经脉壅塞,气血不通所致。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胸胁胀满,脘闷不舒,大便秘结,甚则发热等。
乳痈
【乳痈】 病证名。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毒;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多发于乳房外上方,其症初起硬结胀痛,焮热,伴有恶寒壮热,一周成形,十日左右成脓,若不切开能向外自溃,脓尽收口,少数会形成化脓性瘺管,称为“乳漏”。古代医家把产后哺乳期患乳痈的称“外吹乳痈”,怀孕期患乳痈的称“内吹乳痈”。内吹乳痈比外次乳痈难消,成脓亦慢,溃后常至 产后才能收口。
断乳
【断乳】断乳,见徐润之《最新三字达生续编》卷五。又名回乳、消乳。指用药物中断乳汁的分泌。常用炒麦芽80-100克水煎顿服。又《胎产辑萃》断乳方:归尾、赤芍、红花酒洗、牛膝酒洗,水煎临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