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疝】病证名。先天性阴囊肿胀证。见《医宗金鉴》卷五十四。该病多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症见婴儿出生后阴囊即见肿大,甚或肿硬疼痛。治宜服十味苍白散、或金铃子散之类。
【胎痫】 病证名。指初生儿百日内所发生的痫症。见《活幼心书》。又名胎搐。症见患儿百日内频发抽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腰直身僵,睛斜目闭,多啼不乳。治宜先服至宝锭以清热止痉,再根据兼症辨证治疗。
【天钓】病证名。 小儿惊风的一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作“天瘹”。又名天钓惊风、天吊惊风。即婴幼儿高热、抽搐证,属于惊风的范围。《幼幼近编》:“天钓属心肺积热所致。其证涎潮搐搦,项强痰鸣,双眸翻上,爪甲色青。”发作时,头向后仰,眼目上翻,壮热惊悸,手足抽掣,甚则爪甲青紫。多因内有痰热郁滞,外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清热,祛痰熄风。治宜先服礞石滚痰丸,去其积热与痰;再用羚角钩藤汤或钩藤饮加减。热退风熄,再根据病情,随证施治。
【五迟】病证名。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称为“五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
【五软】病证名。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又名“胎弱”、“胎怯”,或称“白癡”。以发肓迟缓、智力发育不全为特徵。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类于大脑发育不全之软白癡,即伸舌样愚钝症。 五软之病因,多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骨肌肉痿弱无力;或后天调护失宜,病后失养,以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或感受外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筋脉,而成五软之证。治疗则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心疳】病证名。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症见患儿面黄颊赤,眼白中有红丝,壮热,有汗,烦躁,口舌生疮,颊赤面黄、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胸膈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小便赤涩,或虚惊。治宜清心泻热,用泻心导赤汤(方见木舌胀条)加减;病久心气不足者,宜理脾补心,用四君子汤加当归、茯神。
【夜啼】病证名。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啼郎。是小儿夜晚啼哭不止的病症。原因主要是脾寒和心热。因脾寒者,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腹痛,曲腰而啼;因于心热者,面色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烦躁,恶见灯火,常仰身而啼。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1)脾胃虚寒,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2)心热受惊,症见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安神。(3)惊骇恐惧,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神。(4)乳食积滞,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
【脏寒】病证名。指婴儿百日内,出现手足逆冷、唇面微青、额上汗出、不思乳食、腹痛肠鸣、泄泻清水、夜啼等症状。是由于产时冷气侵入,或脐带扎缚不紧、寒气内侵所致。指脾胃虚寒。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滞颐】病证名。滞颐又名流涎不收。多因脾气虚冷或实热,不能约制津液所致。其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 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滞颐多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 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辨证论治]1.脾胃积热证:流涎稠粘,颐肤红赤、痛痒,口角赤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口渴引饮,大便秽臭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色紫。清脾泄热。治宜清热利湿,用泻黄散。2.脾胃虚寒证:涎液清稀,多如漏水,颐肤湿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燥湿运脾。治宜温补脾胃,用益黄散或温脾丹。
【囟填】病证名。即囟门凸起。有属于寒气凝滞的,囟门肿而硬,无发热,四肢不温。有因火气上沖的,囟门肿而软,面赤唇红,指纹色紫。囟填类于脑积水。
【囟陷】病证名。病证名。 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由于先天亏损或因长期腹泻或慢惊风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六个月以内的乳儿,囟部微陷,无其它症状的,不作病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脏腑气血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囟陷也。”小儿在六个月内,前囟门微陷,不属病理状态。如同时枕部凹陷,则属病重。常兼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指纹淡滞等。多因婴幼儿禀赋不足,或五疳久病,元气亏损,泻痢气虚,脾胃阳气不能上充所致。治宜培元补肾,用《医宗金鉴》固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附子、肉桂、山药、黄芪)。若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中气。外治可用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敷囟门。
【瘛瘲】俗称“抽风”,是小儿惊风的一个症状。瘛,是筋急击缩;瘲,是筋缓纵伸。瘛瘲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状态,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
【螳螂子】病证名。出《幼科金针》。又名妨乳、俗名“土脯子”,今名“颊脂垫”。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
【垂痈】 病证名。又名“紫舌胀”,由心经火盛血壅所致。多贝于初生婴儿,舌上长出如壳样的肿物,内有血水,胀起于舌面,坚硬疼痛。
【拗哭】病证名。①《儒门事亲》指幼儿数日内啼哭不止。 ②《育婴家秘》指小儿夜啼,见灯亮即止,灭灯又哭。又名儿嗜灯花。可逐步改变幼儿习惯来纠正。 ③《*********成》谓小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见,其心不悦而哭。
【暗痫】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又名暗风。指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症见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抽搦,喉中痰响,吐痰沫,或作吼声叫,发作时间,长则一日或半日,短则一二小时,发作过后即能起声,一如常人。小儿气血怯弱,而肝阳偏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遇阴暗地易惊恐而发作。
【暗乳蛾】病证名。系指喉中生出小而不易见的乳蛾的病证。《喉科种福》卷四:“蛾生喉中,其痛倍常,医不能见。俗名鸡心蛾。”本病多因肺胃热蕴,复感外邪,风热邪毒上冲咽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本病属乳蛾类。
【嗌乳】病证名。见《*********成》。即伤乳吐。指新生儿呕乳。《幼科发挥》:“初生小儿,胃小而脆,容乳不多,为乳母者,量饥而与之,勿令其太饱可也。”改进哺乳方法,或随年龄增长,一般就会消失。
【断乳法】断乳法,婴儿出生8-12月是断乳的适当时期。一般从两个月起即可加喂米汤,消化能力强的,三个月可加喂稀粥,四、五个月加蛋黄、菜泥等食物。从第六个月开始可逐渐减少母乳,至一岁以内断奶为好。
【断脐法】又名脱脐法、剪脐法。即小儿初生剪断脐带之法。一般先洗浴,后断脐,以免水湿侵入。《医宗金鉴》:“先用剪刀向火烘热,煎断脐带,次用火器绕脐带烙之。”自普及新法接生以来,均改用快速断脐法。本法已不有。
出生婴儿断脐后,由于结扎不紧,或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被不洁之物污染,在脐部会发生多种疾病。脐中湿润,久而不干者,名脐湿;脐中赤肿糜烂,脓液流溢者,名脐疮。
古代医家对断脐和护脐非常重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是比较简陋的方法进行护理。直到现在,这些方法还有值得借鉴之处。
出生婴儿断脐后,由于结扎不紧,或消毒不严,或护理不当而被不洁之物污染,在脐部会发生多种疾病。脐中湿润,久而不干者,名脐湿;脐中赤肿糜烂,脓液流溢者,名脐疮。二者本为一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现代医学称为脐炎。脐肿光浮如吹者名脐突,现代医学称为脐疝。
脐部感染侵入血循环,可以产生新生儿败血症,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原文」断儿脐者,当令长六寸。长则伤肌,短则伤脏。(《备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第二。卷五上》)
「释义」新生儿断脐,应当留六寸长,(约合今天三寸)过长损伤胎儿肌肤,若留得过短又会损伤新生儿的脏腑。
「原文」小儿初生,即当举之。举之迟晚,则令人中寒,腹内雷鸣。乃光浴之,然后速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将暖气呵七遍,然后緾结。所留脐带,当令长至儿足趺①上。短即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若先断脐然后浴者,则脐中水,中水则发腹痛。其脐断讫②,连脐带中若有虫,宜急剔拨去之,不尔,进入儿腹成疾矣。(《外台秘要。小儿初生将护法》)
「注释」①足趺(fū夫):同跗,即足背。 ②讫(qì迄):完结,终了。
「释义」婴儿刚出生,就应当保举他。如果保举太晚太慢,易使新生儿受寒,并且腹中雷鸣样响动。接着给新生儿洗澡,洗后迅速隔单衣咬断脐带,不能用刀子割断,同时用口内暖气呵七遍,然后将断脐处緾头大结。所留脐带的长度,应当从脐到足背那么长,如果留短了,新生儿容易中寒,使其腹中不舒服,往往经常下痢。如果先断脐后洗澡,就会使脐带沾上生水,使新生儿发生腹痛。断脐后,如见到脐带中有寄生虫时,宜立即挟取出来。不然,寄生虫进入新生儿腹中,将引起疾病。
「按语」此段详细地介绍了唐代以前接生的步骤。其中洗浴后再断脐,断脐时不能用刀子割,而要隔单衣咬断,目的在于预防脐部感染。说明早在唐代,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采取了相应措施。
中医儿科术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