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搜索到桌面,搜索更便捷!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医内科术语《1》
发布时间: 2016-10-30   点击数: 804   发布者:

肺恶寒病证名。因肺火腠理不固所致恶寒之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肺恶寒。”肺主气,外合皮毛。寒邪既可直接侵袭肺部,而且寒邪易伤卫外之阳,寒邪侵袭肌表,又易内合于肺。此外,脾胃虚寒,也会影响肺的清肃功能,产生种种病症。故有“肺恶寒”之说。《证治汇·恶寒章》:“肺火恶寒,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方用泻白散去粳米加黄芩、杏仁、阿胶,或甘桔汤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酸枣仁等。


即横膈膜,由此分胸腹腔,为心肺与胃肠的分界。中医认为膈的作用可以遮膈胃肠消化饮食所产生的浊气,不使浊气上熏心肺。通常膈随着呼吸而升降运动,十二经脉中,有很多经脉是上下贯串膈膜的。  


【伤风】伤于风邪而发病,习称伤风感冒。临床表现有“风寒”或“风热”等不同 类型。参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条。 


【伤食】即伤于饮食的致病原因。多指暴饮暴食,也包括饮食不洁和过食寒凉生冷等,它所引致的急性消化不良病症,称为“食滞”。临床表现为厌食,胸脘痞闷,香酸嗳腐,腹胀泄泻、大便酸臭、舌苔浊腻等。

 

【五劳所伤】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风气内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状,名为风气内动。临床表现有头目眩晕,四肢抽搐,强直,卒然昏倒,口眼喎斜,两目上视等,尤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严重失调,引起意识障碍或强直性痉擘为特点。故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说。参阅“肝风内动”条。

  

肺寒喉风为病名。系指肺受重寒而发喉风,生在关内下部两边,如扁豆壳样的病证。见《喉科指掌》卷四。本病多由肺受寒邪,寒积不解,久郁而成。治宜温散寒邪。方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中医内科术语《2》《3》《4》


【内热】病证名。与外热相对,指热邪入里,或阴虚生热,而致热势明显的病理变化。


【真热假寒】是阳证似阴的一种症状。病本属热证,因热到极点,出现手足冰冷、 脉细等假寒症状。假寒的辨证要点是:患者虽恶寒,但不欲盖衣被; 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并出现烦渴、咽干、口臭、舌苔黄干、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腹部胀痛、脉细而按之有力等症状。实质上这些都是热的证候。参阅“阳盛格阴”条。


【苦寒燥湿】病证名。因中焦为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枳壳、猪苓等。


【虚烦】病证名。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由伤寒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或病后余热留恋,或津涸、血虚、肾亏、虚人停痰饮、虚劳等所致。多兼见郁闷不寐、口干咽燥等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用栀子豉汤。《类证治裁·烦躁》治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用人参固本丸加枣仁、竹叶。因血虚烦渴,至夜燥热尤甚者,用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用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用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者,用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湿停滞,用温胆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血痢】病证名。风邪伤及脾胃所致下痢。


【赤白痢】病证名。大便中带脓血的痢疾。论曰赤白痢者,由肠胃虚弱,冷热相乘,客于肠间,变而为痢也,盖热乘于血。流渗肠内则赤,冷气入搏。津液凝滞则白,其候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脓血相杂。故谓之赤白痢,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鱼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


【烦冤】病证名。心烦不宁,有似冤苦难言之证。以实热证较为多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亦有因虚热而致烦冤者。《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支膈】病证名。自觉胸膈下有一股气阻塞似的不适感。

 

冷汗指畏寒、肢冷而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等寒性证侯。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膜理松疏而致;亦可因受惊引起。

 

阴痫痫证偏于虚寒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较弱,或痫症反覆发作,正气渐衰,痰结不化。发作时证见面色苍白,呆滞无知,不动不语,身冷,脉沉弦。小儿“慢惊风”的别称。

 

【噎膈】吞咽有梗阻的感觉谓之“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谓之“膈”。“噎” 常是“膈”的前期症状,但多合称为“噎膈”。可见于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而致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转输,聚而成痰;肝伤气郁血滞,积而为瘀;痰瘀互结,内阻食道,胃失和降而成。久则津血枯竭,胃气虚败、脾阳不振,出现衰竭证候。临床分三种类型:痰气交阻。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隐痛,大便艰难,口干咽燥。瘀血内结。症见胸膈疼痛,痛如锥刺,食入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呕吐痰涎紫血,大便干黑。气虚阳微,症见饮食不下,面色[白光]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 


【上膈下膈】病证名。上膈是食入即吐,下膈指朝食暮吐。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