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痿】病证名。亦称心痿。由心热血气上逆,下部血脉空虚;或悲哀太甚,阳气内动,颇发尿血,脉失濡养所致。证见四肢关节如折,不能举动,足胫软弱,不能站立。《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治宜清心泻火,养血活血,用导赤各半汤,或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或大生脉汤、铁粉丸、调营通脉汤等方。
语出《素问·痿论》属痿证之一。证见下肢肌肉萎缩无力,胫部软弱不能站立,膝踝关饰不能提屈等。由心气热,气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脉空虚;或因失血过多,经脉空虚,使肌肉麻痹,进而发生本病。
【痿证】病证名。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素问.痿证》是论述本证最早的文献,认为“五脏使人痿”。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 痿证由于肺胃津伤者,多在温热病中或病后,突然肢体痿弱不用;由于肝肾亏损者,一般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不能行动;由于湿热浸淫者,亦多渐见两足痿软,但常有微肿,其痿弱程度,一般来说,较前二者为轻。现在临床常见的痿证,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为多。
【痿弱】病证名。即肢体萎缩软弱。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一·痿》:“白胶、鹿茸、鹿角、麋角、腽肭脐,并强阴气,益精血,补肝肾,润燥养筋,治痿弱。”
【眩冒】 病证名。目眩头晕,甚至昏厥之证。眩,眼前发黑;冒,头觉昏蒙,甚至昏厥。出《素问·玉机真藏论》。《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冒为蒙冒之冒,世谓之昏迷者是矣。”《医学入门》卷五:“头眩……或云眩晕,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晕言其转,冒言其昏,一也。”见于颈椎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脑缺血,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参见眩晕条。
【脑痛】病证名。外邪入脑所致的头脑剧痛。见《中藏经》卷中。因风热或寒邪或风寒湿邪入脑所致。《脉因证治·头目痛》:“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以辛凉之药散之行之。”证见头目昏眩疼痛,治用羌活汤。《医钞类编》卷十二:“冬月大寒入脑,令人脑痛连齿痛,名曰脑痛。肾虚者多患之,缓治则死,急宜羌活附子汤。又风寒湿犯脑头痛,脑痛项筋急,头动摇,以及脑痛连齿等证。宜羌活散、麻黄散、细辛散、白芷散、蝎梢散。”参见脑风条。
【夹脑风】病名。即两太阳连脑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参见脑痛条。
【首风】病证名。新浴之后感受风邪,证见头痛恶风,头面多汗,或眩晕,或偏头痛的病患。《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圣济总录·首风》:“新沐之人,发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增补内经拾遗方论·首风》:“新沐之人……风若中之,则为首风,遇风则头痛是也。”《宣明论方》卷二:“首风旋晕眩急,外合阳气,风寒相搏,胃膈痰饮,偏正头疼,身拘踡。”《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首风,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症头面多汗,必恶风。”治用大川芎丸、芎?散、防风饮、前胡汤、白僵蚕丸、天麻丸、茶调散、羌活散、白芷丸等条。
【恶风】病证名。遇风则怕冷不适,甚至战慄,避风则缓的表现。《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恶风、恶寒,都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热病症状。其中,恶风者称中风,恶寒者称伤寒。就是说,患者在具备了“太阳病,头项强痛”的主要症状之后,以恶风为主的是中风,以恶寒为主的是伤寒,医者是不能混淆的。益生路专家指出中风要用“桂枝汤主之”,伤寒要用“麻黄汤主之”。外感内伤俱可见恶风之证。风寒之邪伤于肌表,腠理开阖失司,故见恶风恶寒,而恶风轻于恶寒。无汗而恶风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治当解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宜先解其表。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以发汗多,汗漏不止则亡阳而表不固,故见恶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指出不论是“恶风”还是“恶寒”,都不过是发烧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症因在于发烧,应辨证施治。治以桂枝加附子温经固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中恶风者,阳受之。”高士宗注:“恶风,厉风也。”《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中恶风者,阳受之。”高士宗注:“恶风,厉风也。”《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厥阴头痛】病症名。邪犯厥阴所致,以头痛为常见症的厥阴病证。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又:厥阴脉会于巅顶,巅顶部头痛,亦为厥阴头痛之证候特色(见陆定圃《冷庐医话·头痛》)。
厥阴头痛有主证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或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不数。伴胸脘不适。闭闷、面色欠华、气短软弱、微出冷汗、不思食。头晕、目眩等证者均可投以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如为脑振荡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或兼见头身动摇如坐舟车,视外界景物旋转不定,耳鸣、耳聋、不敢转动头部、动则头晕头痛、呕吐加剧、舌淡苔白滑。
【湿热浸淫证】病证名。湿热邪气侵淫,以睑缘、耳、鼻、口角、手指、足趾等处红肿湿烂、瘙痒,溃破流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厥证】病证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临证时有虚实之分: ①虚厥。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 ②实厥。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不难辨识。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赤游风】病证名。又名“游风”、“赤游丹”。多因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腠理,风热壅滞,营卫失调所致。滞于血分则发赤色,名赤游风或赤游丹;滞于气分则成白色,名白游风。症见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红晕、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搔痒,灼热,麻木。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及胸腹、背部等处。亦可伴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与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水肿”相似。
【口舌生疮】病证名。也就是口腔溃疡。口舌生疮或溃烂、出现局部疼痛的口腔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甚至溃疡久不愈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古代文献中,又称此病为口破、口疳、口疡,发生在舌的称舌疡。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疮疡皆属于火,但有实火与虚火的区别,如因烟酒不节,或多食肥甘厚味,留滞生热,或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火,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多属实火;素体阴虚,热病伤阴,或睡眠不足,长期疲劳而致人身体衰弱口舌生疮或溃烂、出现局部疼痛的口腔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甚至溃疡久不愈合。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古代文献中,又称此病为口破、口疳、口疡,发生在舌的称舌疡。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疮疡皆属于火,但有实火与虚火的区别,如因烟酒不节,或多食肥甘厚味,留滞生热,或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入里化火,或情志郁结,久而化火,多属实火;素体阴虚,热病伤阴,或睡眠不足,长期疲劳而致人身体衰弱。
【热盛动血证】热盛动血证:指血分热盛,闭扰心神,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本证病位以心为主。【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更见躁扰不宁,神昏谵语,斑疹显露,色紫黑,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绛紫等。【证因分析】 邪热由营及血,病势更深一层,症必更重。除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等营 分证之外,因血热内扰心神,则躁扰不宁,或神昏谵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则斑疹显露, 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也绛而兼紫。本证以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等)并见出血症状为辨证要点。
【痰湿】病证名。指人的体质的一种症状。亦称为迟冷质,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这里的“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而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是病理性的产物;“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疟证】病证名。指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病证。《内经》对针灸治疗疟证已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刺疟篇》指出;“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本节仅讨论疟证急性发作及症候凶险的瘴疟的针灸辨治,现代医学中的疟疾和恶性疟疾与此类似,而流感、肝胆病及败血病等所现之寒热往来症候亦可归属于本证范畴。
【溏泄】病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又有濡泻、濡泄、鹜溏等名。通常泛指水泻或大便稀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满,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多由受寒或饮食不洁等因素酿病,湿甚亦为此病的常见病因。后世亦有将泻下污秽、粘垢之粪便称之为溏泄者,如张璐《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引戴复庵云:“溏泄者,污积粘垢,湿兼热也。”参见濡泄、泄泻条。
【泄利】病证名。即泄泻。亦作“ 泄痢 ”。水泻;痢疾。利,通“ 痢 ”。《中藏经·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 《释名·释疾病》:“泄利,言其出漏泄而利也。” 毕沅 疏证:“泄利,今之所谓水泻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司马膺之]患泄利,积年不起。”按,《北史·司马膺之传》“利”作“痢”。《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扁豆]子有黑白赤斑四色,惟白者可入药料……疗霍乱泄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