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腿】论曰风腿之状。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也。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营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不能用也。久不瘥。气体虚羸。则变成水病。
【虫兽伤】 虫兽等各类动物致人的伤害,包括蛇伤、犬咬伤、昆虫的叮刺伤等在内。
【烫火伤】高温引起的灼伤。其中,高温液体或蒸汽所致的,一般称为烫伤;火焰或火器所致的,称为火伤
【外伤】指打击跌仆等,致皮肤。肌肉、筋骨受伤。指六淫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温、伤暑等。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严重病变。烧烫伤,多由高温物品、沸水或热油、或烧烫等引起。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剧痛;重度烧烫伤则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则伤面过大,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可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渴、尿少等,甚至死亡。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全身性冻伤,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于温煦和推动血行,则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青,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额部位。发病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使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则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等,溃破后常易感染。虫兽伤,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蛰伤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痛,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死亡。毒蛇咬伤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导致中毒死亡。疯狗咬伤,初起仅见局部疼痛,出血,伤口愈合后,经一段潜伏期,然后可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恐水、恐风等症。
【白[病赔](晶[病培])】病证名。湿温病过程中于颈、项、胸、腹等处皮肤所出现的一种细白水泡,状如水晶,破之有淡黄色浆液流出,因其色自晶亮,也叫“晶[病培]”。这是湿热郁阻气分而酿发的。[病培]色晶亮,显示湿热之邪有向外透泄之机,若[病培]色枯白的,叫“枯[病培]”,是气液枯竭之侯。 (◎注:[病培]为“病”字去“丙”,代之以“培”之右旁。)
【肺痈】病证名。是肺部发生痈疡、咳唾脓血的病症,类于肺脓疡、肺坏疽等疾患。多因风热病邪阻郁于肺,蕴结而成;或因嗜酒或嗜食煎炸辛热厚味,燥热伤肺所致。病情变化一般分为三期:表证期: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出汗、咳嗽胸痛、脉浮数等症;酿脓期:主要表现为咳逆胸满、胸痛、时时振寒、脉象滑数等症;溃脓期:主要表现为咳吐脓血腥臭。也可续于其它疾病。
【阴汗】指外生殖器、阴囊及其周围(包括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位经常出汗较多的症状,汗味腥臭,多由下焦湿热引起。
【阴斑】斑之属于虚寒性的、或称为“阴证发斑”。主要表现为胸腹部微见斑点,斑色淡红,阴而不显,伴有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虚大无力或沉微等。皮下慢性出血而呈紫暗色的。
【对口】病证名。 疽生于脑后项背正中,属督脉经,部位与口相对,故名。又称“脑疽”。如偏于左或右的,属足太阳膀胱经,名为“偏口”,又称“偏口疽”,“偏脑疽”。多因感受湿热交蒸之气,或积热,湿毒上壅所致。顺证,则疮形顶尖,根盘红肿,焮热疼痛。逆证,则多与情志郁结,肝肾亏损,阴虚火炎有关,疮形平塌散漫,根盘不收,难溃难敛。
【瘜肉痔】病证名。 指直肠下端脱出的瘜肉。多见于儿童,其色鲜红,质嫩蒂小,大小不等,最大者可如胡桃。一般单生一个,偶有连串而生,状似葡萄,无疼痛,常于大便时突出肛外,并伴有鲜血及粘液,较大的瘜肉需用手推送才能回纳。
【缠腰蛇丹】病证名。本病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及“火带疮”等。是以生于腰肋间的庖疹,色红,形似蛇行,故名。多发于春秋季,起病突然,患部先有刺痛,或伴有轻度发热,疲乏等。多发于身体一侧,常见于腰肋部,其次为胸部,头部则较少见。发病时患部出现大小如绿豆或黄豆状的水庖,累累如串珠,排列成束带状。庖液初呈透明,以后转为浑浊。多由心肝二经风火,或脾肺二经湿热所致,类于带状庖疹。
【肠痈】病证名。 前人把“大肠痈”和“小肠痈”统称为“肠痈”。多由湿热,气滞,血瘀等留注肠中,气血郁阻所致。大肠痈相当于急性阑尾炎,症见右下腹急痛,有明显的压痛或反跳痛,并可有寒热,自汗,恶心等症状。有的患者因右下腹剧痛,右腿屈曲,难以伸直,故又名“缩脚肠痈”;有的局部溃脓穿破,形成包块,则腹痛增剧,腹皮挛急,患者常有高热,脉洪大而数,右下腹能摸到包块,是为阑尾脓肿。如向外溃破,可引起腹膜炎。小肠痈常见少腹击急,脐下关元穴附近胀痛拒按,小便涩滞或频数短赤。有的患者可见左下肢屈曲,直伸则小腹部疼痛加重,并有寒热,自汗等症状,临床较大肠痈为少见。此外,肠痈如向腹壁脐部溃穿者,叫“盘肠痈”。
【虫斑】病证名。由于虫积而继发于头面或颈部的糠状鳞屑样的皮肤病。皮损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淡白色斑,上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多无自觉症状。类于单纯糠疹或白色糠[米比]疹。
【疮疡】病证名。是外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外科疾患一般可分为疮疡兴杂证两大类,疮疡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痰,流注,瘰历等。
【搭手】病证名。 疽生于腰背部两旁,因患者能以自己的手触及,故名。近肩胛部位的叫“上搭手”;背中部的叫“中搭手”;背下方及腰部的叫“下搭手”。多因五志化火。气滞痰凝,营卫不和,逆阻肌肉所致。本病以形高而肿,色红焮痛,溃后脓出者为顺证;形低陷下,色泽不红,初起痒痛,或兼见噁心,昏眩,谵语、溃烂多脓血者为重证、险证。
【发背】病证名。 痈疽之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属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系火毒内蕴所致。分阴证和阳证两类,阳证又叫“发背痈”或叫“背痈”。阴证又叫“发背疽”。阳证多因感受六淫所引发,起初有一、二个疮头,数天后迅速高肿,大如手掌,甚如碗口,红肿剧痛,伴有高热,烦渴,脉洪数等。阴证多因七情内伤,膏粱厚昧,醇酒炙博,火毒郁积而成。初起疮头如粟,根盘散漫,不甚高肿,色不红活,疼痛稍轻,伴有烦闷,口渴,便秘,尿赤,脉细无力等。数天后疮头甚多,上有脓点,形如莲蓬,故又称“莲蓬发”,或称“蜂窝疽”。疮头脓稠难溃,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溃头成片,脓腐渐出,很久才能收口。本病由于所发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如发于上部的名“上发背”,又叫“脾肚发”;发于中部的名“中发背”,又叫“对心发”;发于下部的名“下发背”,又叫“对脐发”。
【翻花痔】病证名。内痔的一种。因其经久翻出肛外,表面不平滑,形如翻花,故名。大便时下血,疼痛难忍。
【腹皮痈】病证名。痈生于腹壁部,不论上下左右,统称为“腹皮痈”,但生于脐部者,则称“脐痈”。多因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凝滞而成;也可因脐孔患湿疹搔破后继发感染所致。若溃出脓水稠而无臭味的,易于收歛;如果脓水臭秽,并夹有粉状物质者,容易形成“脐漏”,较难收口。
【附骨疽】病证名。疽之生于筋骨部位的称为“附骨疽”。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初起见寒热往来,继则筋骨疼痛,表面不红不热,但痛如锥刺,不能屈伸转动,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稀脓淋沥不尽,不易收口,易形成瘺管和死骨,待死骨脱出后,才能逐渐癒合,类于化脓性骨髓炎。
【骨绝】病证名。骨髓困枯败绝的病证。证见腰脊痛,不可转侧;发无光泽,足膝后平,齿黄而落等。《备急千金要方·肾脏》:“扁鹊云:骨绝不治,痛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中藏经》卷中:“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迨至骨绝,齿必黄落。”参见骨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