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搜索到桌面,搜索更便捷!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医内科术语《4》
发布时间: 2016-10-30   点击数: 847   发布者:

【冷痢】病证名。由肠虚寒客所致的痢疾。《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冻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服理中汤。《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参见寒痢条。

 

【热痢】病证名。由肠胃酝热所致的痢疾。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时病论》卷三:“热痢者,起于夏秋之交,热郁湿蒸,人感其气,内干脾胃,……热挟湿食,酝酿中州,而成滞下矣。”证见里急后重,身热腹痛,烦渴引饮,喜冷畏热,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如鱼脑,稠粘而秽,脉滑数而有力,舌苔黄腻等。治宜清热解毒,消荡积滞,用白头翁汤、芩连芍药汤、香连丸等方,益以楂肉、槟榔、川军等药。参见痢疾、燥热痢、湿热痢等条。本证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发作期及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湿痢】病证名。因感受湿邪而致之痢疾。《医学入门》卷四:“湿痢,腹胀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浊,危证也。”雷少逸指出:“湿痢有寒热之分焉”(《时病论》卷三)。故临床上又分之为湿热痢和寒湿痢。各详本条。


【休息痢】病证名。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出处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立内伤休息痢之别。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以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以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


【迁延痢】病证名。又称久痢,多因脾肾虚弱,中气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常带粘液血液,排便时腹部隐痛,排出无力,甚或脱肛,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等。


【刚痉】病证名。一作刚痓.《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痓为病(一本痓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症见发热无汗,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挛急或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紧等。伤寒刚痉,《圣济总录》用石膏汤、羚羊角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犀角大黄散等方。风热盛所致刚痉。《医醇剩义·湿热暑》用赤芍连翘散。


【柔痉】病证名。痉病而见有汗者。一作柔痓。证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治用栝楼桂枝汤加减。亦有因暑季感受湿热所致者,证见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治用白术苡仁汤。(《医醇剩义·暑湿热》)参见痉条。


【产后发痉】病证名。因去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其形牙关紧急,四肢劲强;或腰背反张,肢体抽搐。若有汗而不恶寒者,曰柔 。若无汗而恶寒者,曰刚 。然产后患之,实由亡血过多,筋无所养而致。故伤寒汗下过多,溃疡脓血大泄,多患之,乃败症也。若大补血气,多保无虞。若攻风邪,死无疑矣。


【暑痉】病证名。又名暑风。感受暑邪而致的痉证,多见于小儿。《温病条辨·解儿难》:“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身重少汗,则用苍术白虎汤。脉芤面赤多言,喘渴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识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痰热结胸】病证名。痰浊热邪结于胸膈,以胸中烦热、痞闷胀痛,咳嗽吐黄痰,或心胸闷痛,或脘部硬满、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干霍乱】病证名。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医宗己任篇·霍乱》:“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 ,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除内服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


【绞肠痧】病证名。痧证之一,以心腹绞痛为主证。一名盘肠痧。《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绞肠痧,心腹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刺,或如刀刮,痛极难忍。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一般采用放血疗法可以治愈。若不愈,必审脉症何因,辨明暑、秽、食、积、血、痰、气阻而治之。”此症多有放血不愈,不肯服药,遂致痧毒攻坏肠胃而死者。”右手脉伏宜放血,用宝花散、沉香丸等,服下能熟睡即愈。如昏沉绞痛,口吐痰涎,宜先刺指头出血,用桃花散、冷砂仁汤调下,并用散痧汤加山豆根、茜草、金银花、丹参、山楂、莱菔子等药。如盘肠绞痛,脉俱伏,宜郁金散、棱术汤。或饮之稍愈后复绞痛非常,叫喊不已,宜大黄丸、紫朴汤。参见痧条。

【小结胸】病证名。结胸证类型之一。多由于痰热互结所致,又称“痰热结胸”。临床表现有胃脘部硬满、压痛、舌苔黄微腻、脉象浮滑等。 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实热结胸】病证名。结胸证之一。即热实结胸,亦称热结胸。《医宗必读·伤寒》:“懊憹躁渴,实热结胸也,三黄泻心汤。”参见实热结胸、热结胸条。


【寒结】病证名。大便秘结之由于阴寒凝滞的,称为寒结。临床表现有唇淡白、口淡、舌苔白滑、小便清,或有肠鸣,腹痛等。又名“冷秘”。  


【外热】病证名。皮肤肌表发热。亦称表热。《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寿世保元·发热》:“伤寒发热,是寒邪入卫,与阳气交争,而为外热。”《景岳全书·杂证谟》:“凡热病之作,亦自有内外之辨。如感风寒而传化为热,或因时气而火盛为热,此皆外来之热。”


【外热内寒】病证名。见《伤寒论》。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参见真寒假热条。 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湿热病】病证名。湿热病,一作湿温。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见。临床以始恶寒,后但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其病因感受湿热之邪而发,故名。


【阴虚证】病证名。阴精、阴液不足。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夜间盗汗、虚烦失眠、手足心热、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痨热,颧红盗汗,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戴阳证】病证名。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於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重病后期出现面红颧赤的征象。常兼见下利完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等症。多由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所致。治宜回阳通脉,如通脉四逆汤等。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