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口疔】 病证名。疔疮疾患之一。以疔生在口角影响口的张开,故名。是由于心脾二经火毒郁发而成。参见“疔疮”条。
【体气】 病证名。俗称“狐臭”。因湿热郁于腠浬汗孔所致。也有由于遗传者。排出汗液带有特殊之臊臭气。狐臭多发生于腋窝部,严重的在乳晕、脐、腹股沟、阴部等处均有臭秽之气。
【天疱疮】 病证名。是一种与天行时气有关的疮疡。天疱疮多因心火妄动,脾虚失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心火脾湿交蒸,兼以风热、暑湿之邪外袭,侵入肺经,不得疏泄,熏蒸不解,外越肌肤而发。疮形如水疤,界限清楚,水疱成群发生,甚者疼痛化脓。并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秃疮】 病证名。又名“白秃疮”,俗称“白鬎鬁”(音辣利)。生在头上,初起白痂,搔痒难忍,蔓延成片,久则发枯脱落,形成秃斑,但癒后毛发常可再生。多由不洁的理发工具或梳、帽等传染而致。本病类于白癣。
【托盘疔】 病证名。疔疮疾患之一。因疔在掌心,影响病者的手势,常如托盘状,故名。又称“掌心毒”。是由心与心包络二经火毒炽盛而生。疔小根深,肿痛剧烈,甚至可腐烂掌部筋骨,并有寒热交作,不思饮食等症。
【锈球风】 病证名。阴囊皮肤搔痒溃烂的一类病症。多由肝经湿热下注所致。阴囊皮肤上发生红斑,丘疹,水庖,糜烂,结痂,皮肤增厚或脱屑等,常伴有搔痒或灼痛。重证可使阴囊皮屑大部剥脱,称为“脱囊”。类于湿疹,皮炎或核黄素缺乏症等病。
【血痣】病证名。因肤表或粘膜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而致的皮肤病变,呈红色或棕色、青色,压之不退,大小不一,多数高出皮面,表面光滑,触破即流血。本病多为先天性,也可发生任何年龄。一般不变,也可略为增大,无自觉不适。
【杨梅疮】 病证名。即梅毒。因疮的外形以杨梅,故名。本病包括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如皮肤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若状如风疹样的则名为“杨梅疹”;若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豆,名“杨梅豆”;若疹粒破烂,肉反突出于外,名“翻花杨梅”。若梅毒侵于骨髓,关节,或流窜脏腑为患者,统称“杨梅结毒”。
【油风】 病证名。又叫“斑秃”。是头发在短期内成片状脱落而头皮平滑光泽的一种病症。症状严重者可见多处呈斑块状脱发,甚至使头发很快脱光。多因过食辛辣炙博、醇甘厚味,或情志抑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热上窜巅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而突然脱落;或跌仆损伤,瘀血阻络,血不畅达,清窍失养,发脱不生;或久病致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润,发无生长之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片。通常除脱发外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脱发部位的皮肤发红而痒。恢复期头发细嫩柔软,色淡黄或淡白,以后逐渐转正常。
【游风】病证名。又名“赤游风”或“赤游丹”。是一种急性的以皮肤表现为主的风证。多见于小儿,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背部,手背等处,常急骤发作,消退亦快,游走无定。患处皮肤起红晕,并浮肿形如云片,灼热搔痒。状若风疹块,但更为肿大。可伴有发热或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等症。一般认为起于背腹,流散四肢者顺,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逆。病因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揍理,风热壅滞,使营卫不调所致,也可因食物过敏而发。一说赤游丹是丹毒的一种,因其色赤如丹,游走无定,故名。
【圆癣】病证名。又名“金钱癣”。以其形圆,状如钱币,故名。多由湿热袭于肌肤或因接触传染而致。多发于躯干,腹部及股内侧,亦有生于颈面等部位。病损如钱币状(其形小者,又名“笔管癣”)红斑,其中央常自癒消退,周围边缘清楚而可见丘疹、水庖,脓庖、结痂,鳞屑等变化,多由夏季发作,入冬减轻或消退。
【紫白瘢风】病证名。本症俗名“汗斑”。多由脏腑积热,复感风湿,侵入毛孔,使气血凝滞,毛窍闭塞而发。多生于胸,背,面,项等部位,为紫色或白色的斑点,斑点可以很快扩展,甚至蔓延成片,遍及全身。初病不痛不痒,病程稍久,斑点部位有痒感。
【傲冬疮】病证名。冬季好发之皮炎。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因寒气收敛腠理,阴气不能发越,怫郁而成,多发生在秋冬季节。症见项背或周身发疮,如疥如癣;或如疙瘩作痒,浸水结痂,至春暖即愈。治宜内服荆防败毒散解表,再以补中益气汤实表,外搽绣球丸。即冬令皮炎。
【粉花疮】病证名。多见于生于人体面部的皮肤疾患。出《外科启玄》卷七。该病以女性为多见,多因风热郁肺不得疏泄,或汗出受风所致。多发于青年男女面部,症见起疹如粟,累累而生,时痛时痒,常因感染而发生脓疱或脓肿。治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水调敷。类似痤疮类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