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痈】 病证名。指痈之发于腋窝内者,又称“夹肢痈”,属阳证。多因肝脾血热或心与心包两经风热所致。其症初起突然红肿疼痛,肿处坚硬难消,伴有寒热,如已变软则已成脓。如初起皮色不变,漫肿坚硬,肿势缓慢,疼痛较轻,仅有微红,很久才化脓溃破的,称为“腋疽”,又叫“米疽”,属阴症。多因肝脾二经气滞血郁所致。
【疫疔】 病证名。疔疮疾患之一。感染疫死的畜毒,阻于肌肤,以致血凝毒滞而成,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业及其他接触者。有传染性,接触后约一至三天发病,好发于头、颈、手臂等暴露部位。局部变化似牛痘。先现疤疹,继即出血坏死,形成黑色焦痂、不痛、不化脓,周围肿胀等。若蔓延不止,可引起寒战,高热,神昏,等变证。类于皮肤炭疽病。
【痈】病证名。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清楚,在未成脓之前无疮头而易消散,已成脓易溃破,溃后脓液稠黏,疮口易歛的,都称为“痈”。痈即气血受毒邪所困而壅塞不通之意,属阳证,起初常伴有实热证候,如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等。分“外痈”,“内痈”两大类。详见各条。
【脂瘤】病证名。瘤的一种。又名“渣瘤”或“粉瘤”。多因痰凝气结而生。常发于头面,项背,臀部等处,小的似豆,大的如难蛋,生长缓慢,软而不硬,皮色淡红,推之可移动,顶端常有稍带黑色的小口,可挤压出有臭味的豆腐渣状物质。现在称为粉瘤。
【子痈】病证名。指生于睾丸部位的痈,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多因湿热下注,气凝血滞所致。起病急骤,一侧阴囊肿大灼热,皮肤紧张光亮,疼痛剧烈,睾丸肿硬,溃破后流出黄稠脓液,收口较快。慢性者为肝肾阴亏,痰湿之邪凝聚而发。睾丸渐渐肿大,并形成硬结,其疼痛较轻微,阴囊不红不热,常经数月以至一、二年后,才形成脓肿,溃后流出稀脓,有时可形成瘺管,缠绵难癒。
【足疔】病证名。疔疮疾患之一。生在足部的疔疮的总称。其部位不同,名称亦异。如长在脚趾上的,叫“趾疔”;长在脚丫的,叫“足丫疔”;长在脚底涌泉穴处的,叫“涌泉疔”,长在脚根部的,叫“跟疔”又称“足底疔”。均由湿火下注或由破损处感染所致。其根脚坚硬,麻痒肿痛,常肿至足背,或穿筋烂骨。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足踝疽】病证名。疽发于踝关节部,故名。多因三阴亏损,脾经寒湿下注,血涩气阻;或因踝部先有疮毒或外伤,余毒留于关节,局部经络气血凝滞而发,以先起于内踝者为多见,常初病即有寒热往来,踝部红肿热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关节线上有明显压痛(如为阴证,局部皮色不变,如溃穿则出稀脓),常可由内侧踝关节向外侧穿破,或由外侧踝关节向内侧穿破,故又名“穿踝疽”。约一个月左右化脓,溃后较难收口,收口后也往往因关节组织破坏,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本病之阴症类于踝关节结核。
【夭疽、锐毒】病证名。痈疽生于颈项耳后乳突后的部位,左名“夭疽”,右名“锐毒”。均属足少阳胆经的病,是由胆经郁火凝结所致。因该处肌肉甚少,又近于头部,火毒容易扩散,若治疗延误,可发生多种凶险的症状。初起时状如黍粒,渐肿如瓜,坚硬平塌,皮色紫暗,疼痛甚剧。经治疚后,若能转为红肿而穿溃者为顺,预后较好;若经久坚硬,皮色发黑,疮形下陷者为逆,多属危证。
猢狲疳病证名。又称“猴疳”。初生儿臀部周围的皮肤溃烂脱落,中间露出红色一片,有如猢狲的臀部,可逐渐蔓延全身,故名,是因胎中感受热毒所致。本病类于剥脱性红皮病。
【疔疮走黄】病证名。疔毒迅速走散内陷,入于血分;出现神识不清等症,局部肿势漫溢者,称为“疔疮走黄”。多由热毒炽盛或早期失治,或挤压碰伤,或过早切开,邪毒扩散所致。主要表现为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伴有寒战高热,头昏痛,烦燥,胸腹胀闷,四肢无力,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有噁心呕吐,舌硬口干,便秘或腹泻;重证可有神昏谵语、痉厥等症状。皮肤常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身发黄,也可因脓毒流注而有“附骨疽”,“肺痈”等并发证,类于败血症。
面疔 疔疮疾患之一。以其生在面部,故名。多发于颧、额、颊等处。由于热毒蓄结所致。 切忌用指强力挤压,否则容易变生险证。
【疔疽】指疔疮之生于两侧颐颔部及鼻下者,多因过食高粱厚味,煎炒炙博等燥热食物或误食死畜,陈腐棻蔬等,以致热毒蕴积而成。症见局部焮肿剧痛,按之坚硬,如钉看骨,破溃后恶血淋漓。如治疗不当,容易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或呕吐烦燥,昏迷谵语等变证。 “干疽”之别称。
【疠痈】指生于足背两旁的痈疡,形虽小如枣粟,但病情较重,故有“疠痈”之称。多因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如红肿疼痛,溃破流脓,腐去而不黑,属于湿热偏盛,这是顺证。若微红微肿,溃后脓水清稀,属阴寒反滞,不易癒合。若疮色暗黑,漫肿无头,疼痛而不化脓,伴有恶寒发热,心烦口渴,小便淋沥等,则病情险恶。
【瘭疽】指体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随处可生,尤多见于指端腹面,故与今称的瘭疽略有差异。多因外伤感毒,脏腑火毒凝结所致。其症初见皮肉中忽生红色硬肿,小如粟豆,大如梅李,渐次变黑,疼痛剧烈,溃后脓如豆汁,久则腐烂筋骨。一名“蛇瘴”。“掌心毒”的别称。
【悬旗风(悬旗痈)】病证名。本病大多由于胃火炽盛,脾胃积热,上侵喉关或因外伤引起。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内悬壅垂下端尖头部出现紫色血泡,名“悬旗风”(一作“悬[病其]风”)。如血泡生长在口腔上颚,破溃后出现糜烂疼痛,妨碍饮食,则称为“飞扬喉”。◎按:[病其]为一组合字。左为“病”字去“丙”,内为一“其”字。
【喉瘤】病证名。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系指咽喉一侧或二侧生瘤肿起,形如龙眼,顶大蒂小的病证。本病病因多由肺经蕴热或肝经郁结所致。属于前者宜清肺祛痰散结,用益气清金汤加减。属于后者宜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加减。也可外吹碧玉散或用烙法等。
骨疽为病名。痈疽之侵及于骨者。《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外台秘要》卷二十四:“久疮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即附骨疽。
【大肠痈】病证名。发于少腹天枢穴部位多因大肠痈疽相连结之化脓性感染。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该书认为:“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其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大肠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继则天枢穴处微肿痛,手不可按,大便有坠胀感,或见右腿不能直伸,久则饮食无味,精神不振,肤肌甲错粗糙,甚则于天枢穴处形成脓肿、溃烂难愈。该证与肠痈、少腹痈、小腹痈等,或即同病异名者。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或参肠痈等条之诊治原则与方药。肠痈是肠内发生痈肿的急性腹部疾患。是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致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文献有“大肠痈”和“小肠痈”之分。认为大肠痈最为多见,指出: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曰“阑门”,屈曲变化之处,最易壅塞,肠痈生此为多。大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阑尾炎。
【天蛇毒】病证名。因草间毒蛛、蛇毒等所致之全身溃烂性疾病。见《梦溪笔谈》,并记有“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僧识之曰:”此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即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为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遭其螫,乃成此疾。“此当泛指皮肤外伤伤口接触草间之蜘蛛毒、蛇毒素而引起之中毒。又称天蛇疮。《外科启玄》卷十二”多由草中花蜘蛛螫伤,复被水湿外浸所致,生于肌肤,起泡作痒,破流粘汁。外敷二味拔毒散。类似虫咬性皮炎。
【黯疔】病证名。指疔疮生于腋下且坚硬如钉,色紫黑者。出《医宗金鉴》卷六七。该病因肝脾二经火毒所致。症见患处坚硬如钉头,痒且痛,色紫黑,并伴有身发寒热,四肢拘急,烦躁作呕,痛引半身等症,宜服麦灵丹、蟾酥丸之类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