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瘰】 病证名。指生于项后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部位的瘰历。
【石瘿】 病证名。瘿病较严重的一种,可由肉瘿等发展而成,瘿块比较坚硬,表面凹凸不平 ,有的坚硬如属,推之不移,甚至可有疼痛发生。伴有烦躁、心悸、气促 、多汗、多食善飢、消瘦、脱发,或眼球突出,手部震颤,月经不调等症,亦可发生声音嘶哑,呼吸及吞嚥困难等症。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滞则血瘀,积久瘀凝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类似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病。
【缩脚流注】 病证名。病因与“暑湿流注”同。发于骼窝部肌肉深处。初起即患侧大腿拘挛不适,渐而上缩,不能伸直,强伸则剧痛。髂窝部可触到圆形肿块。成脓后,按之濡软,但皮色不变,全身可有壮热,自汗,消瘦,面色[白光]白,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类于髂窝脓肿。
【锁肛痔】 病证名。指肛门岩肿而致肛门狭窄的一种病症。初起肛门有坠胀感,便秘或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带血和粘液。症状逐渐加剧,伴有里急后重,粪便中有脓血,臭秽异常。后期粪形变细,阵发性腹痛,两胯腹间可发现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常伴有“肛痈”或“肛漏”,身体衰弱。
【痰核】 病证名。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 ,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 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 ①见《医学入门》卷六。泛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该病多因脾弱不运,湿痰结聚于皮下而成。症见皮内生核,多少不等,包块不红不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等处。治宜以清痰和气为主。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则多挟湿热。可用开郁清痰丸加味。②即瘰疬。见明《慎斋遗书》卷九。有:“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可参见瘰疬条。 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六。因痰火邪热循心脾二经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疮,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患处吹冰硼散即可。
【痰瘰】 病证名。指生于项前足阳明胃经所过部位的瘰历。
【托疽】 病证名。疽生于膝旁阳关穴和阳陵泉穴的,叫“托疽”,属足少阳胆经的病。患部焮肿疼痛,站立时尤甚,常须用双手托住患处,以减少疼痛,故名。约半月成脓,溃后脓尽而癒;如不痛而流出鲜血或青黑色脓及脓头甚多者,为逆证。
【脱肛】 病证名。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和老年人。多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肛门松弛所致;或兼有大肠湿热下注而成。初起仅于大便时肛门脱垂,能自行回缩;病延日久者,脱出较长,需用手托纳回,每于行走,劳累,咳嗽,用力等而发。脱出时可感坠胀不适,若脱久而不回纳,则局部紫赤,肿痛加剧,甚则溃烂。
【脱疽】 病证名。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淫,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即《灵枢•痈疽篇》所记载的“脱痈”。手足均可发病,但大多生于足趾。多由膏粱厚味,或生活失于调节,或过服壮阳补肾热药,以致郁火邪毒蕴于脏腑,消烁阴液;或由外感寒湿毒气,内有积热,使局部气血凝滞而发。发病经过比较缓慢,初起如粟粒状黄庖,皮包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漫,腐烂逐渐向周围和深部蔓延,并可向上蔓延至脚面,或传至邻近之趾,局部有烧灼样剧痛,多为间歇性,或在行走时或夜间突然发生。脱疽能腐肉、蚀筋、烂骨,疮面的脓水和分泌物恶臭难闻,痊癒较难,应争取早治,本病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外痈】 病证名。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发于体表的痈肿,与发于脏腑之内痈相对而言者。见《外科精义》卷上。该痈之初起,多于局部见红肿热痛而无头,肿胀之界限分明,根盘收束,多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之特点。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热、口渴、舌苔黄、脉数等。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之剂。若初起者,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或防风散,或升麻汤;若兼见高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当选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当急选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或五龙散敷贴。若不能内消或脓已成者,治宜内服透脓散,或黄芪内托散,并掌握时机早作切开引流。脓水多则可用猪蹄汤温洗,或选黄柏煎汤外洗。局部伤口宜选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或用去腐生肌散敷贴,保持引流之通畅。若因失治或误治而转成漏管者,则应手术切除漏管壁,注意引流以保证伤口从深处逐渐愈合,切不可但求外口之速愈。此刻必须待脓尽方可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或地黄膏等。
【外证】 病证名。通常是指体表上有形症可见的外科病症,如痈、疽、疔、疮、癣、疖、淒、瘤、痔、疥、丹毒、流注、瘰历、痄腮、灼伤等。泛指外科病症。
【外痔】 病证名。生在肛门齿线之外,如皮瓣状,渐渐增大,质地较硬,外表光滑,多不疼痛,无出血,只有异物感,或因感染肿胀始感疼痛,肿消后如旧。皮瓣生于肛门前后正中部的,往往伴有肛裂;皮瓣生于肛门左中、右前、右后部的,往往伴有内痔;皮瓣作环状或花冠状的,多见于产妇。
【委中痈】 病证名。指生于膕窝委中穴部位的痈,又称“委中毒”。因肝胆积热结于膀胱经而成。或因患肢破损,湿疹糜烂等感毒诱发。起初木硬肿痛,皮色微红,或焮热色赤,肿块形成时,患肢小腿屈伸困难,故俗名“曲鳅”,此时有寒热,如肿痛日剧,寒热不退,是已成脓,溃后脓尽而癒。
【无名肿毒】 病证名。骤然于体表局部发生红肿的一种证候,因无适当名称,故名。症状或痛或痒,严重者焮赤肿硬,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可因内有郁热,或感受外邪风毒而发。
【胁肋疽】 病证名。疽生于胁肋部的,叫“胁肋疽”,生于胁部腋下的,叫“渊疽”,统称“胁肋疽”。因正气虚弱,肝气郁滞,痰火壅阻于肝胆二经所致。多见于有结核病变的青年患者,以男性为多。初发于肌肉深部,胁肋间漫肿隐痛,皮色不变,不红不热,约经三、四个月后化脓,肿势渐重,疼痛难忍,破溃后脓水清稀,夹败絮状脓块。本病多属重证,常兼见结核病活动期的症状,类似于胸壁结核。
【悬痈】 病证名。指生于会阴部位的痈,又名“海底痈”。多因情志郁结,三阴亏损,湿热壅滞而发。此处组织疏松,又容易污染,所以不易癒合而形成疮漏。指生于上颚部位的痈,如紫色葡萄,舌难伸缩,口难开合,鼻内出血,时发寒热。多因风热内结,胃火上升所致。
【血瘤】 病证名。瘤的一种。呈半球形或扁平状隆起。边缘明显,质软如绵,或软硬间杂,表面色红或紫红色,也有肤色如常者,压之可暂时缩小或退色,擦破则出血难止。《外科正宗》:“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肿曰血瘤”;又“血瘤者,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红丝,擦破血流,禁之不住”。类于血管瘤。
【血瘿】病证名。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血脉交结显露。由心火血热所致。
【岩】 病证名。与“癌”通。本症初起状如结核,以后坚硬如石而不痛,一般于几年后才溃烂,流血水而无脓,疼痛彻心,患处翻花,较久则有少量脓液蔓延疮面,发生恶臭。因疮面高低不平如岩石,故名。
【沿肛痔】 病证名。沿肛门外皮肤上突出小肉,由梅毒传染兼因湿热下注而成。肛周皮肤隆起扁平疙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粘液,时有搔痒或刺痛,严重的可延及会阴,或发现同样症状于口腔咽喉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