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关】病证名。喉关由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所组成。喉关以内(如咽后壁、会厌等)为“关内”,喉关以外(如上齶、面颊内侧和齿龈等)为“关外” 。 喉关①人体解剖部位名称。由喉核(即腭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喉关以内为关内,即内喉关,有喉底(即咽后壁)、会厌。喉关以外为关外,有上腭、面颊内侧和齿、龈等。②病名。也即喉闭。《尤氏喉科秘书》:“喉关,伤寒后发,难治。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声。”
【上颚痈】病证名。喉痈的一种,又名“悬痈”。生于上颚部的痈疡。其病因多由心,肾与三焦积热所致。主要症状为上颚脓肿突起,舌难伸缩,吞咽不适,并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即上颚脓肿。
【锁喉痈】病证名。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因肺胃两经感受时邪风热或心经火毒挟风邪而发。如痈疡生于喉结之外,红肿胀大,容易累及喉头。一般的说破溃流脓者易治。其特点是来势暴急,肿势散漫,范围较大,其症状发生变化很快,可并发喉风、重舌等险证。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咽后痈】病证名。 喉痈之一种,又名“里喉痈”。即生于咽后壁的脓肿,多因风热结毒壅盛化脓所致。其症状为咽后壁脓肿突起,焮红热痛,吞咽困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发生于咽喉部位的痈疮。相当于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喉痈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导致咽喉肿塞,吞咽、呼吸受影响。喉痈多由脾胃素有积热,感受风热邪毒,内外热毒搏结于咽喉所引起。初期主要表现为咽喉不适,轻微红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表利咽,方用银翘散等。中期主要表现为咽喉红肿灼热疼痛,扁桃体表面有脓点,吞咽时加重,高热,头胀头痛,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实大数。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痈,方用清咽利膈汤等。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咽喉痛,脓或溃破。治宜清热排毒,方用黄连解毒汤等。此外,喉痈还可用六神丸、六应丸等。
【鼻痔】 病证名。凡鼻腔内生赘肉肿块,统称鼻痔,又称“鼻瘜肉”。本病是由于肺经风湿热诸邪郁滞而成。轻者鼻塞气堵,重者鼻大畸形,甚或垂出外鼻孔。
【耳后疽】病证名。本病系由三焦及胆两经火毒引起,其症状为耳后肿痛溃破流脓,并常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周身症状,类似急性乳突炎。
【耳痈】病证名。耳痈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疖肿。①指耳部脓肿而言,多由肝胃毒火上炎所致。痈生于耳,发于耳门者名耳门痈;发于耳根者名耳根痈。《外科证治准绳》:“耳痈,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锦囊》:“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脓流于外,或脓塞胀痛,有因纵怒纵酒,湿热相乘,耳肿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热疏风。”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②指化脓性中耳炎而言。
【耳痔】病证名。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樱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本病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黄豆粒大小,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外科证治准绳》:“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外科理例》:“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点痔上,化尽自愈。本病类今之外耳道乳头状瘤。
【喉痈】病证名。系指咽喉各部发生之痈疡。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根据痈发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喉关痈、里喉痈、夹喉痈、上腭痈、颌下痈、舌喉痈、外喉痈等。详见各有关条。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之气上冲咽喉;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郁结。喉痈的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疗时总的原则是散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脓成时要刺破排脓,也可经常用银花、薄荷等煎水漱口。喉痈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嚥及语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塞,引起窒息。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颔下痈”。
【喉关痈】病证名。系指发于喉关部的痈。本病多因风热之毒侵袭咽喉,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盛而化脓。局部主要症状是扁桃体一侧或双侧的周围肿胀突起,焮红灼热,吞咽困难,悬雍垂亦肿胀变形,以儿为多见,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相似。治宜泻热消肿解毒。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脓成时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喉岩(喉菌)】病证名。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受阻滞。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喉疔】病证名。此症是由于邪热内侵肺胃,火毒上结于喉所致,其疮生于喉头两旁,根深,形如靴钉,故名。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自觉痒麻。如疔庖红肿顶破出脓者为顺症易治,如软陷腐烂属逆重症。
【喉疳】病证名。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于胃热所致。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①系指疳生于咽喉的病证。类今之奋森氏咽峡炎、咽部梅毒等。本病原因颇多:首先外受风热,热灼肺阴,咽喉失养可致本病。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其次胃经蕴热或过食膏粱厚味,火热上攻咽喉也可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再其次杨梅结毒未尽,潜伏血脉之中,其毒结咽喉也致本病,治宜解毒去腐,用五宝散加减。 ②系指双蛾症。《洞天奥旨》卷十二:“喉疳之疮,即双蛾之症也。”参见喉蛾条。
【喉痧(烂喉丹痧)】病证名。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合,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眼胞痰核(胞睑肿核)】 病证名。本病多因胃肠蕴热,与湿痰相结,以致阻塞经络,起于胞睑之间。其症状可见胞睑内有核状硬结(多生于上胞),按之不痛,推之移动,日久隆起发红,眼胞重坠胀涩。本症又名“目疣”,即睑板腺囊肿。
【漏睛(眥漏)】中医眼科病证名。多为椒疮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佣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皿邪毒乘隙而人,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是一种眼眥部的疾病,系因肝经风热或心火炽盛所致。其症状为眼内眥红肿胀大,继缀发展则溃破流脓,久不收口,缠绵岁月,脓液自内眥的[水目]窍而出。本病类似于泪囊炎。◎按:[水目]为组合字。左边为一“水”旁,右边为“目”字。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顽固眼病,辨证主要是以局部症状为主,结合参考全身情况。发病初期,脓汁量少清稀者,多为风热停留泪窍,以祛风清热为主;眦部红赤,脓稠粘浊者,多为心脾湿热上攻泪窍,以清热除湿为主;风热引动内火者,可参照二者施治。缠绵日久,常有清稀脓汁流出者,多正虚邪留,则应攻补兼施。 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
【嗌疽】病证名。系指咽喉生疽之病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七:“有嗌疽,俗名走马喉痹。”为喉痹的一种。详见走马喉痹条。
【单喉痈】病证名。系指咽喉一侧红肿疼痛,身热背寒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喉科指掌》卷五。有红点者,多由风火引起,治宜疏风降火,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无红点者,多由风寒引起,治宜疏风散寒,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伏寒乳蛾】 病证名。《喉科杓指》卷二:凡伏寒之症,其色必紫,治法同伏寒喉痈。乳蛾之因于寒邪内伏、复感外邪而发者。治宜温散寒邪。可选用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等加减。
【银星独见】,病证名。系指黑睛生星点状白翳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大凡见珠上有星一、二颗,散而各自生,过一、二日看之不大者方是。”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肾阴虚而致。
治疗上属风热者宣祛风清热,可用蝉花无比散加减;属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银星独见指黑睛表层单独出现星点翳障,颜色如银而名。与西医学之单纯性角膜炎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