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气味」(根)辛、平、无毒。
「主治」
1、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
2、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3、小儿百日咳。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灸)二钱,共研为末,加沙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
4、乳汁不下。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此方名“二母散”。
5、目昏,流冷泪。用贝母一枚、胡椒七料,共研为细末,点眼。
6、目生弩肉。用贝母、丁香,等分为末,加乳汁调匀点眼。
7、吐血、鼻血不止。用贝母(炮过),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
8、小儿鹅口,满口白烂。用贝母(去心,研细)半钱,加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取抹患处。
9、乳痈。用酒送服贝母二钱,另找人吮乳,使之通畅。
10、紫白瘢。用贝母、南星,等分为末。生姜带汁调药搽瘢上。
【性味与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 润肺,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与用量】 3~9克。
【注意】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贝母主产于中国的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浙贝母主产于中国的浙江、江苏 、安徽等地。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贝母味苦,性寒 。归肺、心经。主治热痰咳嗽、外感咳嗽、阴虚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黄稠、肺痈、乳痈、痈疮肿毒、瘰疬等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贝母有镇咳、降压、升高血糖等作用。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相关药品
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萎散。
注意禁忌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1.《本草经集注》:“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2.《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食膳做法
贝母梨
贝母梨材料:梨3个,贝母15克,黑糖3大汤匙。
做法:1.梨洗净后,在梨的上1/4处横着切开,上部分做盖,将梨核挖去,待用。
2.将贝母捣碎成粉末,分别放入3个梨中,上面撒上黑糖,盖上梨盖。3.将贝母梨放入蒸锅,用旺火蒸1小时取出,梨汁和果实一齐食用。
贝母炖猪肺
制作方法:1.将猪肺250克切片,加清水,用手挤洗去泡沫;雪梨去外皮,切成碎块。2.猪肺、雪梨与川贝母,一同放入沙锅内,加入冰糖及清水适量,文火煮3小时即可。食用方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当归贝母苦参丸处方:当归15克,川贝母粉3克(分冲),苦参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
用法与用量:服上方5剂后,咳嗽、气急已减大半,黄稠痰、黄腻苔已除,上方加减共服10剂,诸症消失,病告而愈。
疗效:证属痰热蕴肺,气道瘀阻,宣降失司。治宜清热宣肺,化痰逐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