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主治功效;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
发布时间:2013-3-26 19:31:52 | 点击量: 2317 |
已经发布天数:4512 |
别称: 多骨,壳蔻,白蔻,百叩,叩仁 取材: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古籍论述】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白豆蔻,出 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本草纲目•草三•白豆蔻》:“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其壳白厚,其仁如缩砂仁,入药,去皮炒用。”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用有四:破肺中滞气,退口中臭气,散胸中冷气,补上焦元气。”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如《圣济总录》白豆蔻丸。 用于恶心呕吐,如《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用于湿温初起。 《得宜本草》:“得砂仁、甘草,治小儿吐乳;得砂仁、丁香、陈皮,治胃反。” 附方 白豆蔻是治吐名药,也治噎膈,除疟疾寒热。 药方搭配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 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临床应用 【应用】1.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有化湿行气之功。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湿邪贪重者,配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若热邪偏重者,可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用于呕莫过于。有行气、温中、止呕作用。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同用。小儿胃寒叶乳,可与砂仁甘草同研细末,常掺口中。 用量 3—10克,煎服,后下;散剂2-5克。 禁忌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