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主治功效;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 |
发布时间:2013-3-21 20:08:51 | 点击量: 3418 |
已经发布天数:4517 |
别 名:卢会、讷会、象胆、奴会、劳伟 取材;芦荟 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入肝、心、脾经。 【主治功效】泻下;清肝;杀虫。主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用于便秘,小儿疳积,惊风;外治湿癣。 ①《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②《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③《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④《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匿齿。 ⑤《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⑥《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各家论述 ⒈《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⒉《海药本草》:主小儿诸疳热。 ⒊《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痿。解巴豆毒。 ⒋《本草图经》:治湿痒,搔之有黄汁者;又治NI齿。 ⒌《得配本草》:散瘰疬,治惊痫,利水除肿。 ⒍《本草再新》:治肝火,镇肝风,清心热,解心烦,止渴生津,聪耳明目,消牙肿,解火毒。7.《现代实用中药》:为峻下药,有健胃通经之效。 ⒏《本草经疏》:芦荟,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其主热风烦闷,胸胁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凉风,疗五疳,杀三虫者,热则生风,热能使人烦闷,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凉肝故明目。除烦故镇心。小儿癫痫惊风,热所化也,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湿热痔病疮痿,亦皆湿热下客肠脏,致血凝滞之所生,故悉主之。能解巴豆毒,亦除热之力。 ⒐《本草汇言》:芦荟,凉肝杀虫之药也。凡属肝脏为病,有热者,用之必无疑也。但味极苦,气极寒,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其功力主消不主补,因内热气强者可用,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 ⒑《本经逢原》:芦荟,入厥阴肝经及冲脉。其功专于杀虫清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腹中结块上冲,与小儿疳热积滞,非此不除。同甘草为末,治头项顽癣甚效。但大苦大寒,且气甚秽恶,若胃虚少食人得之,入口便大吐逆,每致夺食泄泻,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 ⒒《要药分剂》: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 【摘录】《中华本草》 经典附方 ⒈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治肝胆实火之眩晕,胁痛,惊悸,抽搐,谵语发狂,便秘溲赤。 2.芦荟消疳饮(《外科正宗》),治小儿走马牙疳,身热气粗,牙龈腐烂,气味作臭,甚则穿腮破唇者。 3.芦荟肥儿丸(《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治小儿肝疳,面目爪甲皆青者,其人目生眵泪,隐涩难睁,腹大青筋,身体赢瘦,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4.芦荟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疳积,面目萎黄,头发成穗,鼻痒口干,脘腹虚胀,青筋暴露,四肢壮热。 5.芦荟丸(《普济方》),治伤中,赤白带下。 6.芦荟丸(《外科正宗》),治下疳溃烂作痛,又治妇人阴蚀疮作痒,及小儿肝积发热,口舌生疮,牙龈蚀烂。 7.芦荟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鼻疳,痒痛不止者。 8.芦荟散(《证治准绳》),治口舌生疮。 9.更衣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肠胃燥热,大便不通。 注意事项 ⒈孕妇忌服。 ⒉《本草经疏》: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 3、 有个别人对芦荟过敏,不宜使用。 4、有慢性腹泻患者也当禁用。 5、芦荟有500多个品种,但可以入药的只有十几种,可以食用的就只有几个品味。 6、芦荟有苦味,加工前应去掉绿皮,水煮3~5分钟,即可去掉苦味。 7、芦荟含有的芦荟大黄素,有泄下通便之效,会导致腹泻,故不可多吃。 8、体质虚弱者和少年儿童不要过量食用,否则容易发生过敏。 9、患有痔疮出血、鼻出血的患者也不要服用芦荟,否则会引起病情恶化。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