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主治功效;风热痛疹,皮肤瘙痒,水肿,经闭,疮癣,丹毒,烫伤。 |
发布时间:2013-3-21 19:48:30 | 点击量: 2506 |
已经发布天数:4518 |
别名:苹(《尔雅》)、水萍、水花(喀本经》)、浮萍、藻(《尔雅》郭理注)、萍子草(《补缺肘后方》)、水白、水苏(《别录》)、小萍子(《本草拾遗》)、浮萍草(名本草图经》)、水藓(《品汇精要》)、水帘、九子萍(《群芳谱》)、田萍(《中药志》) 取材:紫萍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辛,寒。入肺经。 【功 效】: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 【主 治】:治时行热痈,斑疹不透,风热痛疹,皮肤瘙痒,水肿,经闭,疮癣,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鲜看25~l50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撤或调敷。
文献论述 1、《唐本草》: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苹;水中又有蒋菜,亦相似而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 2.《本草拾遗》:小萍子是沟渠间者。《神农本草经》云水萍,应是小者。 3.《纲目》:《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苹也,陶苏俱以大苹注之误矣。萍之与苹,音虽相近,字却不同,形亦沮别。浮萍处处池泽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一种背面皆绿者。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入药为良。七月采之。紫背浮萍,七月采之,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 4.《本草求真》:浮萍,烧烟辟蚊亦佳。但气虚切勿近企巴。 5、《本草经疏》:水萍,其体轻浮,其性清燥,能祛湿热之药也。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味辛而气清寒,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寒能除热,燥能除湿,故下水气。酒性湿热,而萍之质不沈于水,其气味辛寒,轻清而散,故能胜酒。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凉血则营气情而须发自长矣。 6.《别录》:主消渴者,以湿热之邪去,则津液自生,而渴自止也。其曰下气,以休浴生毛发者,亦以寒能除热,凉血之验也。 7、张寿颐:浮萍,轻浮最甚,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本经》、《别录》、大明诸家主治,无不在此范围之内。然不仅专人气分,而兼清血热,故《圣济》以治吐血不止,《圣惠方》又治鼻舰,濒湖以治目赤、口疮,既善清火,而又导热下行,其效良捷。近人止以为发汗之药,而不知清热正其专长,殊觉未尽其用。且其质最轻,气味皆薄,虽曰发汗,性非温热,必无过汗之虑。 选方 ① 治时行热病,发汗: 浮萍草50克,麻黄(去节、报)、桂心、附子(炮裂,去脐、皮)各25克。 四物捣细筛。每服10克,以水一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本草图经》) ② 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 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10克,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③ 治身上虚痒: 浮萍末5克,黄苹5克。 同四物汤煎汤调下。 (《丹溪纂要》) ④ 治热渴不止中乙神烦躁: 水中萍,洗,曝干为末,以中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 以粥快下三十九。(《圣惠方》) ⑤治消渴: 干浮萍、栝楼根等分。 上二味为末,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干。空腹饮服二十丸,日三。(《千金方》•浮萍丸) ⑥ 治热毒: 浮萍捣汁,敷之令遍。(《子母秘录》) ⑦ 治大风病痰: 一、浮萍草,三月采,淘三、五次,窖三、五日,焙为末,不得见口。每服三钱,食前温酒下。 二、七月取紫背浮萍,日干为末,半升,入好消风散五两。每服25克,水煎频钦;仍以煎汤洗浴之。(《十便良方》) ⑧ 治痈: 紫萍适量,打汁,红菌香(山木蟹)根皮打粉,一食匙。上药调匀外敷,中薄外厚,中间留孔。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⑨ 治小便不通,利膀肮胀,水气流肿: 水上浮萍,暴干,末,服方寸巳,日三服。 (《干金方》) ⑩ 治急性肾炎: 浮萍草100克,黑豆50克。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1.治疮疹入眼,痛楚不忍,恐伤其目: 浮萍草,阴干为末,每服5~10克,用羊子肝半斤,入盆子内,以竹杖子刺碎烂。 投水半合, 绞取肝汁,食后调药服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浮萍散) 12.治汗斑痈风: 紫背浮萍,晒干。每以200克煎水浴,并以萍擦之。或人汉防己10克亦可。(《袖珍方》) 13.治粉滓面黔: 沟渠小萍,为末,曰数之。 (《圣惠方》) 14.解蛇咳毒入腹: 浮萍草捣绞汁饮之。 (《品汇精要》) 15.治鼻舰不止: 干浮萍草末,吹入鼻中。(《圣惠方》) 16.治胬肉攀睛: 青萍少许,研烂,入片脑少许,贴眼上。(《世医得效方》)
【用药忌宜】: ①《本草经疏》:"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 ② 名本草从新》:"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 ③《得配本草》:"血虚肤燥,气虚风痛,二者禁用。"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