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主治功效;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
发布时间:2013-3-21 19:38:49 | 点击量: 2209 |
已经发布天数:4518 |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 取材:升麻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克,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至15克,宜生用;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或淋洗。
各家论述 ⒈《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⒉《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⒊《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⒋《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NI。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⒍《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⒎《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⒏《医学启源》: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⒐李杲: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⒑《汤液本草》: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 ⒒《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素问》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已。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 ⒓《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瘄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观其与石膏、甘草治齿痛,与人参、黄芪补上焦不足,与桔梗、款冬治肺痈脓血,意可见矣。 ⒔《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⒕《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⒖《本草新编》:升麻,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多用之时,如《本草纲目》、《经疏》尚未言及。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出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势必热内走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 ⒗《本经逢原》: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 ⒘《本草求真》: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⒙《本草正义》:升麻,其性质颇与柴胡相近,金、元以来亦恒与柴胡相辅并行,但柴胡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抑遏;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故脾胃虚馁,清气下陷诸证,如久泄久痢,遗浊崩带,肠风淋露,久痔脱肛之类,苟非湿热阻结,即当提举清阳,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犹为升麻之辅佐,东垣益气升阳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辔杨镳也。至于肝肾之虚,阴薄于下,阳浮于上,则不可妄与升举,以贻拔本之祸,亦与柴胡同耳。升麻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阴虚热自内发者不可妄试。又上升之性,能除巅顶风寒之头痛,然亦惟风寒外邪宜之,而肝阳上陵之头痛,又为大忌,濒湖谓升麻治阳陷眩运,则头目眩运,肝阳最多,所谓阳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药所宜也。东垣谓止阳明齿痛,盖用以引清胃之药,入于阳明经耳,非升麻能止齿痛也。 实用方剂 ⒈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解肌透疹,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6:“足阳明之脉,抵目夹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⒉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 ⒊升麻鳖甲汤方(《金匮要略》),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 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发热,自汗,渴喜温饮,久泻,久痢,子宫下垂,脱肛,清阳下陷等证。 ⒌升麻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升陷,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 ⒍举元煎(《景岳全书》),益气升提,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重危等证。 ⒎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闭塞,津液不通。 ⒏升麻汤(《圣济总录》),治心有风热,遍生浸淫疮。 ⒐升麻汤(《圣济总录》),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肤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⒑治疗产后恶物不尽 或经一月、半岁、一岁:升麻150克.以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再服.(《备急千金要方》) 11.治疗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药各25克 甘草1.5克.上锉粗末 每服50克 水一升半 煎至五合 去滓 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汤) 药用配伍 ⑴ 该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该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⑵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用药禁忌】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之证忌服。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