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主治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
发布时间:2013-3-11 21:06:42 | 点击量: 1675 |
已经发布天数:4528 |
别名:泠角 取材:羚羊的角。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经、心经。 功能: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清热镇痉,平肝熄风,解毒消肿。(熄风止痉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用量] 1g~5g。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实用选方 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5克,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50克,犀角(镑)1.5克,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75克,薏苡仁(炒)、秦艽(洗)各100克。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50克,独活(去芦头)100克,乌头(炮裂,去皮、脐)1.5克,防风(去叉)0.5克。锉如麻豆。每服25克,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150克,赤茯苓100克(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25克,甘草0.5克(炙)。上为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②《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温风注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 ③《药性论》:能治一切热毒风攻注,中恶毒风卒死,昏乱不识人;散产后血冲心烦闷,烧末酒服之;主小儿惊痫,治山瘴,能散恶血。 ④孟诜:主中风筋挛,附骨疼痛,生摩和水涂肿上及恶疮;又卒热闷,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⑤《食疗本草》:伤寒热毒下血,末服之。 ⑥《本草拾遗》:主溪毒及惊悸,烦闷,卧不安,心胸间恶气毒,瘰疬。 ⑦《纲目》: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气,辟恶解毒,治子痫痉疾。 ⑧《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盗汗,消水肿,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营养知识 羚羊角知识介绍:羚羊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赛加羚羊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在我国公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边境地区。 全年均可捕获,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削成薄片,或磨民粉末。野生赛加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羚羊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约长15至33厘米,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滑如玉,无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至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厘米,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握之合把”。基部直径3至4厘米,内有坚硬的角柱,习称“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3至1/2,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察呈结合部呈锯齿状,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裂纹者为佳。 羚羊角补充信息: 1.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羚羊角片、羚羊角粉,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2. 羚羊角为名贵药材。今多用同科动物藏羚羊及黄羊的角,作为羚羊角的代用品。 羚羊角适合人群: 脾虚慢惊禁服。 羚羊角食疗作用: 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心经 质重镇降;具有清热镇惊,平肝熄风 3,明目退翳,凉血解毒的功效 主治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小儿惊风,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膜,热毒下血,斑疹,疮毒。 羚羊角做法指导: 1. 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可与钩藤、菊花、生地、竹茹等配伍。 2.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者,可与龙草、黄芩、栀子、草决明等到相伍。 3. 肝火上冲,胃气不降,卒然吐血者,可与大黄、肉桂配伍。 使用提示:内服:煎汤,1.5至3克,宜先煎2小时以上;研末,每次0.3至0.6克;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 肝经无热者不宜。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