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射干的干燥根茎。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入肺、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消痰涎。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平喘。用于哮喘,痰盛,气急喉鸣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粒,一日2~3次,温开水送下。
临床应用
1. 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射干为治咽喉肿痛常用的药品,能清热毒、消肿痛,常和牛蒡子、桔梗、甘草等配合应用。
2. 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射干清肺热而消痰涎,用治咳嗽痰喘,常与麻黄、紫菀、款冬等配合应用。
3. 其他应用:
1.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2.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3.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4.腹部积水,皮肤发黑。用射干根捣汁,服一杯,水即下。
5.阴疝肿刺。治方同上。
6.乳痈初起。取射干根(要象僵蚕状)和萱草根,共研为末,加蜜调敷,极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 ~9克。
[使用注意]该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文献论述
1.《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2.《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3.陶弘景:"疗毒肿。"
4.《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5.《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症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6、《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7.《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8.《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9.《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10.《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11.《南京民间药草》:"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12.《本草衍义补遗》:"射干,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13.《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症瘕自除矣。"
14.《本草经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洁古(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阴湿气下流,因疲劳而发为便毒,悉取其泄热散结之力耳。""射干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痛,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
实用验方
射干麻黄汤
张仲景: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射干13枚(一法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6克 大枣7枚 半夏(大者,洗)8枚(一法25克)上9味,以水3600毫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900毫升,分温3服。
《金匮要略》卷上
络石射干汤
【处方】:络石3分,射干1两半,芍药1两1分,升麻1两1分,露蜂房(炙)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1盏,煎至6分,去滓,入马牙消1钱匕,搅匀,食后临卧温服。细细含咽亦得。
射干消毒饮
【处方】:射干、黑参、连翘、荆芥、鼠粘子等分,甘草减半。
【功能主治】:宣肺透疹,清热利咽。治麻疹咳嗽声喑,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射干鼠粘子汤
【处方】:鼠粘子120克(炒,杵),甘草(炙)、升麻、射干各30克。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宣肺利晒,泻火解毒。治疮疹壮热,大便坚实,或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加味射干汤
【处方】:射干5克,生地5克,桔梗3.5克,连翘3.5克,黄芩3.5克,贝母3.5克,元参3.5克,甘草3.5克,荆芥2.5克,牛蒡3.5克。
【功能主治】:喉痹肿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止咳化痰丸
【处方】:麻黄8g、射干7.5g、陈皮7.5g、百部(炙)7款冬花(炙)4.5g、半夏(姜制)7g、桔梗7.5g、五味子3g、猪牙皂5g、干姜5g、甘草3g、葶苈子7.5g、细辛2.5g、红枣3g、郁金4g。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平喘。用于哮喘,痰盛,气急喉鸣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粒,一日2~3次,温开水送下。[5]
1.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2.治喉痹: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3.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4.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5.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6.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7.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10克,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8.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9.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10.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11.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12.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