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冷饭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硬饭头薯、土苓、山遗粮、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红土苓。 取材: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性味:甘淡,平。 归经:肝经;胃经;脾经。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报道 1. 治疗头痛 土茯苓30~60g,最大剂量120g.再根据不同证型加用相应药物.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 显效17例,好转27例, 总有效率97.8%.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河北中医 1988;10(6):4〗 2. 治疗膝关节积液 以身痛逐淤汤为基础方, 加大土茯苓用量,轻则30g,重则达120~240g.一般病情轻者20剂即可见效, 重者100剂收功.〖江苏中医杂志 1986;7(9): 21〗 3. 治疗急性菌痢 土茯苓(鲜)、车前草(鲜)各90g,穿心莲30g .加水1 500ml,煎至1 000ml.每服40ml,每日3~4次.治疗67例, 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3.8天.〖新医学 1972;(7):14〗 4.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剂, 2次煎服.病重体质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黄芩、防己、茵陈、泽泻.治疗80 例, 一般服用2~3剂,重者4~5剂痊愈.〖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1971: 91〗 5. 治疗梅毒 a.土茯苓60~240g(必要时可加至250g 以上), 苍耳子、白鲜皮各15g,甘草3~10g,水煎, 日1剂,3次服, 20天为1疗程.治疗梅毒400例,其中隐性301例.通过3次血清检验, 转阴者357例,进步者26例, 无效者17例,总有效率为95.75%.〖福建中医药 1960;(3):19〗 b. 土茯苓45~60g,双花15~21g,生甘草 7.5~10g,文火煎煮3次, 混合浓缩药液100ml,每日1剂, 分2次服,2个月为1疗程.治疗8例(梅毒)晚期麻痹性痴呆患者, 精神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脑脊液、康华反应全部转阴.〖浙江医学 1961;(2): 67〗 6. 治疗丹毒 土茯苓、野菊花各30g,冷水浸泡片刻,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治疗15例, 服药3~6剂全部治愈.〖江苏中医杂志 1980;(3):41〗 7. 治疗银屑病 土茯苓60g,研粗末包煎, 每日1剂,2次分服, 15剂为1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皮疹减少, 鳞屑变薄;3~4个疗程皮疹开始消退.治疗50例,痊愈25例, 显效14例,有效7例, 无效4例,总有效率92%.〖黑龙江中医药 1988;(3): 24〗 8. 治疗淋病 土茯苓25g,双花、板蓝根、车前子各20g,黄柏、木通、扁蓄、泽泻、甘草各15g,水煎服, 每剂服3次,每日2次, 12~18剂为1疗程.治疗72例,痊愈54例, 有效13例,无效5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1;5(4):24〗 9. 治疗慢性盆腔炎 土茯苓30g,鸡血藤、忍冬藤、薏苡仁各20g,丹参15g,车前草、益母草各10g,甘草6g.每日1剂, 复煎,分2次服.随证加减.另用药渣加白酒炒热外敷患处腹部相应部位, 或用穿石破、细辛、桃仁、皂角刺、三棱、莪术等药研粗末用水拌湿后装入袋内隔水蒸30分钟,取出敷患处,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月经第5天开始, 敷10天停药,连敷3个月.治疗94例, 治愈68例,好转 15例, 无效 11例(其中 5例为结核性盆腔炎).疗程最短7天,最长4个月.〖广西中医药 1991;14(2): 52〗 10. 治疗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炎 病儿母每日服土茯苓9g,病儿每日服土茯苓6g,水煎分3次服.治疗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1例, 服药第4天,小儿全身红疹全消, 口腔溃烂亦大见好转,共服药八、九天完全治愈.〖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7;(8):18〗 附方介绍 1、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4.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9.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10.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11.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浙江民间中药》) 文献论述 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d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5.《本草图经》:敷疮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7.《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8.《本草正》:疔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 9.《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1.《陆川本草》:治脚气。 1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13.《江西草药》:杀虫解毒。治瘰疬,小儿疳积。 1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土茯苓食疗作用 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 用该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该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食物相克 服时忌茶。 肝肾阴虚者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