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
【来 源】地黄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称为`生地黄'、`干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凉。 入心、肝、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克,大剂50~10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药方选录
1、治疗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50克.细切 用酒三升 水七升 煎至四升 去渣 分作八服 不拘时 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黄汤)
2.治疗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 切) 芎藭(去芦头)各100克 阿胶(炙令燥)、艾叶各25克.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15克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 空心服之 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3.治疗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 川大黄50克(锉碎 微炒末).上药相和 煎至半升 分为二服 温 食后服.(《太平圣惠方》)
4.治疗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50克 黄芩50克 白芍药50克 阿胶100克(捣碎 炒令黄燥) 当归50克 伏龙肝10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 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
5.治疗阳乘于阴所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份.上研 丸鸡子大.每服一丸 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6.治疗诸疮不合 生肌:生干地黄三合 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25克 白芷1.5克 猪脂250克(炼).上六味除脂外 捣罗为末 入脂内熬成膏 侯冷 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黄膏)
7.补虚除热 治疗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 三捣三压 取汁令尽 铜器中汤上煮 勿盖 令泄气 得减半 出之 布绞去粗碎结浊秽滓 更煎之令如饧 酒服如弹丸许 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地黄煎)
8.治疗冲任气虚 经血虚损 月水不断 绵绵不止:生干地黄(焙)100克 黄芩(去黑心)、当归(切 焙)、柏叶各一分半 艾叶半分.上五味 粗捣筛 每服15克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入蒲黄5克 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9、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圣惠方》地黄酒)
10、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11、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
12、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13、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14、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千金方》地黄煎)
15、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16、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圣惠方》)
17、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18、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食疗价值
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秋季采挖。洗净生用或干燥用,称生地黄,或简称生地;鲜者也称鲜地黄,干者又称干地黄。[性能]味甘、苦,性寒。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参考]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梓醇、生物碱、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类物质、氨基酸。
能促进凝血、升高外周白细胞;能强心、利尿、升高血压;能保护肝脏,降低血糖;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辐射损伤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或大便干结;消渴病,口干多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温热病,口舌干,舌绛红。
[用法]一日15~30g。煎汤,煎膏滋,浸酒,入菜肴。
[注意]少食腹胀,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附方]
1、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15g。煎汤饮。
源于《温病条辨》。本方三者共用,以养阴生津而润肠。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便秘。
2、琼玉膏:生地100g,党参15g,茯苓30g,蜂蜜适量。将三药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再煎沸即成。每次食1~2匙。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生地养阴生津,党参补气润燥,茯苓益脾补虚。用于气虚阴伤,咽干口燥,咳嗽咯血。党参,原方为人参,故全方也能益气养心、抗衰老,用于失眠健忘、早衰白发。
生地黄食疗作用:
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生地甘寒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凡血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
生地黄食物相克:
该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
生地黄做法指导:
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血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用药忌宜】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