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效与应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使用注意】:该品性寒质润,有润肠作用,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常与石膏配伍。
【鉴别用药】:石膏和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疗温热病气分热盛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但是石膏长于清解中清泻 火热,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药方选录
1.治伤寒脉浮滑 表有热 里有寒;或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 里有热:知母300克 石膏500克 (碎) 甘草(炙)100克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伤寒狐惑 咽喉涩痛 口唇破 吐脓血:知母 (焙)50克 石膏50克 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 粗捣筛.每服15克 水一盏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3.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 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 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匀.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药 细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泻一行 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4.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 切)25克(隔纸炒) 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25克.以水一钟半 煎一钟 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汤下 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5.治肺家受燥 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6.治伤寒胃中有热 心觉懊恼 六脉洪数 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甘草5克.水煎热服. (《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7.治肺劳有热 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8.治气虚劳伤 面黄肌瘦 气怯神离 动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烦热 下午身凉气爽 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 黄柏15克 人参10克 麦冬25克 广皮5克 甘草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知母食疗作用:
知母味苦、微甘,性寒;归肺、胃、肾经;质润气和,降而能升
具有清热泻火,化痰止咳,滋阴润燥
主治热病壮热烦渴,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淋浊,大便秘结。
知母做法指导:
1.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宜生用;入肾降火宜盐水炒。
2. 勿用铁器煎熬或盛置该品。
3. 凡温热病热在气分,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脉洪大有力者,每与生石膏相须为用,并入甘草等,以清气泄热。
4. 凡痰抽刀断水壅肺,喘嗽不止者,可与贝母、葶苈子配伍。
5. 凡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者,多与黄柏相须为用,以泻肾火而坚阴。
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2、《别录》:多服令人泄。
3、《医学入门》:凡肺中寒嗽,肾气虚脱,无火症而尺脉微弱者禁用。
4、《本草经疏》:阳痿及易举易痿,泄泻脾弱,饮食不消化,胃虚不思食,肾虚溏泄等证,法并禁用。
5、《本经逢原》:外感表证未除、泻痢燥渴忌之。脾胃虚热人误服,令人作泻减食,故虚损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