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 [切换]
今天是 :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您当前的位置:宁德便民网 >> 健康生活 >> 治疗药方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
发布时间:2014-9-9 21:07:32 | 点击量: 3158 已经发布天数:3986
麻桂选指的是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组成】 麻黄(6克) 桂枝(6克) 杏仁(9克) 炙甘草(3克)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白术(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石膏(12g) 生姜(9g) 大枣(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博济方》)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甘草(15g)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方歌]
(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二)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四)趣记:干妈贵姓 对照:甘麻桂杏
2麻黄汤方二∶《伤寒全生集》卷二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风 羌活
【用法】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功用】辛温发汗,祛风解表。
【主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3麻黄汤方三∶《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牡丹(去心)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栀子(去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桔梗(锉,炒)半两,升麻半两,荆芥穗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半夏(洗去滑,焙)半两,木香半两,知母(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初发,身热,头痛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同煎取7分,去滓,未发时服。
4麻黄汤方四∶《圣济总录》卷九
【药物组成】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3两,石膏(碎)2两,桂(去粗皮)1两,芎?半两,干姜(炮)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切,焙干)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40枚,甘草(炙,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及半两者。。(根据唐宋度量衡:1斤=16两=664克,1两=41.5克)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方剂主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
【制备方法】上锉,加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3盏,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夜卧各1服。初服1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厚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
5麻黄汤方五∶《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药物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1两,防风(去叉)3分,芍药3分,芎?2分半,白术半两,甜竹沥2合。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中风,四肢拘急,筋节掣痛。
【制备方法】上除竹沥外,并锉细,分作两剂。
【用法用量】每剂用水5盏,加生姜1分(切),煎至两盏,去滓,下竹沥,更煎3沸,分3次温服。服了取微汗为度。
6麻黄汤方六∶《圣济总录》卷七
【药物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芎?1两,当归(切,焙)1两,紫石英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2两,石膏(碎)2两,干姜(炮)1两半,杏仁25枚(去皮尖双仁,炒)。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七。
【方剂主治】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觉知,身体尽痛。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不拘时候。
桂枝汤
【出处】 《伤寒论》古本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 芍药三钱(9克) 生姜(9克)三钱 大枣(切)十二枚(9g) 甘草二钱(炙,6克)
【方歌】 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 桂枝 大枣 生姜 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2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附注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本方特点:“桂芍等量”
方剂比较

上述四方皆为桂枝汤类方,其证之病机以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为共性,故用桂枝汤和营卫、调阴阳。前二方主治证以外感风寒表虚为基本病机,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升津舒经;桂校加厚朴杏子汤主治风寒表虚证兼见肺失肃降之喘逆,故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后二方因药量之变化,已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其中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痛,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3桂枝汤加/减/换三方

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二十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根据唐宋度量衡:1斤=16两=664克。)
二十二.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是桂枝汤加一味主治,减一味主治,换一味药主治的范例。可以细细品味。不要在吃完巧克力后食用。
4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四)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明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制方特点

1.本伍严谨面有层次:方中以桂,芍散邪敛汗,调整肌表之营卫;以姜、枣益脾畅胃,调脾胃之营卫 更以甘草合桂、姜扶卫气,合芍、枣助营气,且两调于表里营卫之间。
2.服法讲究:首行是药煎取汁,“适寒温”服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面不致复感。同时“温覆令一时许”,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絷絷,微似有汗”,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固谓“益佳”。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
联系地址:  
作者: 来源: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上一篇:杜鹃有和血调经、消肿止血,治内伤、利尿、驳骨、祛风湿,治跌打腹痛;
下一篇:牙齿动摇怎么治疗,牙齿浮肿怎么办
 发表留言
留言内容:
联系方式:
验证码:  点击刷新
     
 


相关阅读 更多
牙齿动摇怎么治疗,牙齿浮肿怎么办
牙痛如何治疗,快速解决牙疼问题
固真丹主治肾与膀胱虚冷,真气不固,小
安神丸主治客忤;惊啼,客热,镇心安神
琥珀抱龙丸主治 镇静安神,清热化痰。
礞石主治治顽痰癖积,宿食症瘕,癫狂惊
麦门冬汤主治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华盖散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
金沸草主治降气,消痰,行水。用于风寒
清气化痰丸主治化痰清肺。治热痰内结,
分类信息
(查看更多分类)
出租 合租 求租 厂房 写字
出售
司机 网络 销售 市场 售后
美工 会计 管理 法律 教育
收藏 文体 废品 车票 家具
家电 办公 数码 其他
家政 装饰 维修 交友 美容
婚礼 医疗 送水 搬家 其它
小车 摩托 电动 拼车 租车
货车 货车
联系我们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公告列表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募 | 免费声明 | 留言反馈 | 管理登录 | |

版权所有  便捷服务网  Copyright  2011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0208号

友情提醒:便捷服务网是第三方服务平台,不参与双方任何交易活动!

违法信息举报电话 0591-86890709 邮箱:541764960@qq.com

闽ICP备11002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