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 取材: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归经】:入肺、肝经。 【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功效与作用】: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注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主治病证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药物配用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药方选录
1 .治疗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10克 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疗风热肺壅 咽喉肿痛 语声不出 或如有物哽:荆芥穗25克 桔梗100克 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每服20克 水一盏 姜三片 煎六分 去渣 食后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
3.治疗尿血:荆芥、缩砂等份 为末 糯米饮下15克 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4.治疗大便下血:荆芥100克 槐花50克.炒紫为末.每服15克 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5.治疗痔漏肿痛:荆芥煮汤 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6.治疗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 等份.为末 熟地黄熬膏为丸 梧子大 每旦、夕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7.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15克。(《眼科龙木论》)
8.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9.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10克,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10.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11.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5~10克,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2.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200克。捣粗罗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3.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