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猴葵。
「气味」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辞典》:鹿角菜
4.1 出处
《食性本草》
4.2 拼音名
Lù Jiǎo Cài
4.3 别名
猴葵,鹿角(《南越志》),纶(《通志》),赤菜(《闽书》),山花菜(《岭南采药录》)。
4.4 来源
为海萝科植物海萝的藻体。
4.5 原形态
藻体紫红色,高4~10厘米,可达15厘米;自盘状固着器丛生具不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处常缢缩。枝可达4毫米宽,亚圆柱形。内部组织疏松或中空。藻体有时出现扁塌的现象。四分孢子囊散布在皮层中,十字形分裂。成熟的囊果很小,圆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表面,密密地散布在藻体上。
多生长在中潮带和高潮带下部的岩石上,常丛生成群。
4.6 生境分布
我国沿海,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的基隆、雷州半岛的硇州岛均有分布。
4.7 化学成份
含氮2.36%,可溶盐12.76%,水浸后灰分4.04%,碘0.0043%,氧化钾1.54%,氯化钾2.44%。灰分中含钠、钾、硅、铝、磷、铁、钙、镁、硫、锰、铜、钛、硼;粘液内含甲基半乳糖甙、3,6-去水半乳糖二甲基缩醛、甲基木糖甙琼脂二糖二甲基缩醛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木糖、2-酮基葡糖酸和3,6-去水半乳糖组成的硫酸多糖。又含牛磺酸。
4.8 性味
咸,寒。
①《养生要集》:"味咸,冷利。"
②孟诜:"微毒。"
③《纲目》:"甘,大寒,滑,无毒。"
4.9 功能主治
清热,消食,化痰。治劳热,痰结,痞积,痔疾。
①《食性本草》:"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②《日华子本草》:"解面热。"
③《岭南采药录》:"消痰下食。治一切痰结痞积,痔毒。以之作海藻酒,治瘿气;以之作琥珀糖,去上焦浮热。"
4.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浸酒。
4.11 注意
①《养生要集》:"食之动嗽。"
②孟诜:"丈夫不可久食,发痢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4.12 摘录
《*辞典》
]5 鹿角菜的营养价值
1. 鹿角菜含有牛黄酸、多糖、碘、钾、钠、硅、磷、铁、钙、镁等,是提供膳食纤维的最好来源,具有吸水性,刺激胃肠道蠕动,促进消耗腺分泌,帮助消化;它还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吸附作用;
2. 现代医学证明,食用野菜对防治直肠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等疾病很有好处。
]6 鹿角菜的选购
鹿角菜长在石崖间,长三、四寸,分丫如鹿角的形状,紫黄色。用清水洗净鹿角菜后,拌以醋,便膨胀起来,像刚从海里捞出的一样,味道极其滑美。如果让它在水里长时间浸泡或在开水里泡,就会溶化成胶状,女人梳发时将它抹在头发上,头发便粘而不乱。鹿角菜因形酷似鹿角而得名。生长于青海海拔3000米的森林地带苔藓丛中,分布地域广泛,是现存最原始的植物之一。当地脑山人于五月农闲时到野地采鹿角菜。食用时即可作凉菜,亦可作炒菜或汤。其味脆香,堪称雪域山珍。
]7 鹿角菜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尤其适合咽喉肿痛、瘀血肿胀、跌打损伤、筋断骨折、闪挫扭伤、直肠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便秘者食用;
2. 男子不可经常食,否则发旧病,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痛,面色不好。
]8 鹿角菜的食疗功效
鹿角菜味甘咸、性寒,入心、胃二经;
具有软坚散结、镇咳化痰、清热解毒、和胃通便、扶正祛邪之功效;
用于咽喉肿痛、瘀血肿胀、跌打损伤、筋断骨折、闪挫扭伤等症;
用治胃脘疼痛、痛发有时、嗳气反酸、纳食不香、肠燥便秘等症。
]9 鹿角菜的食用建议
沸水中加少许食用碱煮10分钟,清水漂洗后凉拌、炖、炒均可;
鹿角菜炒鸡蛋、炒肉丝均是风味独特的家常菜,也可以与其它蔬菜混合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