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
「气味」(实)甘、平、无毒。
「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虚烦不眠,自汗惊悸。用龙眼肉、酸枣仁(炒)、黄芪(炙)、白术(焙)、茯神各一两,木香半两、炙甘草二钱半,切细。各药配齐后,每服五钱,加姜三惩、枣一枚、水二盅煎成一盅,温服。此方名“归脾汤”。来源《本草纲目》
《中药大辞典》:龙眼核
【药材名称】龙眼核
【拼音】Lónɡ Yǎn Hé
【别名】桂圆核仁(《纲目拾遗》)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
【化学成分】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
【性味】《泉州本草》:"味涩。"
【功能主治】止血,定痛,理气,化湿。治创伤出血,疝气,瘰疬,疥癣,湿疮。
①《滇南本草图说》:"治瘿疾。’
②《医学入门》:"烧烟熏鼻,治流涕不止。"
③《纲目》:"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④《本草再新》:"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目痰。"
⑤《岭南采药录》:"疗疝气,敷疮癣,又止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或干撒。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复方】①治刀刃跌打诸伤,止血定痛:龙眼核研敷,(《重庆堂随笔》骊珠散)
②治疝气偏坠,小肠气痛:荔枝核(炒)、龙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为细末,空心服一钱,用升麻一钱,水酒熏,送下。(《内经类编试效方》偏坠散)
③治一切疮疥:龙眼核煅存性,麻油调敷。(《高世元传世方》)
④治癣:龙眼核,去外黑壳,用内核,米醋磨涂。(《医方集听》)
⑤治脑漏:广东圆眼核,入铜炉内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鼻孔内。(《黄贩翁医抄》)
⑥治小便不通: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脱者,以圆肉汤饮之。(《纲目拾遗》)
⑦治足指痒烂:桂圆核烧灰掺之。(《药镜》)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肉
【药材名称】龙眼肉
【拼音】Lónɡ Yǎn Ròu
【别名】益智(《本经》),蜜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
【出处】《开宝本草》·《本经》原作龙眼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其假种皮。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原形态】龙眼,又名:龙目(《蜀都赋》),比目(《吴普本草》),荔枝奴(《南方草木状》),绣木团、川弹子(《清异录》),亚荔枝(《开宝本草》),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纲目》),海珠丛(《群芳谱》),桂圆(《药品化义》)。
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幼枝被锈色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0厘米;小叶2~5对,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暗绿色,嫩时褐色,下面通常粉绿色。花******,或单性花与******花共存;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直径4~5毫米,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核果球形,直径1.5~2厘米,外皮黄褐色,租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主产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性状】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5~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质柔韧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气香,味浓甜而特殊。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
【药理作用】龙眼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味甘酸。"
④《本草汇言》:"味甘,气温。"
【归经】入心、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大阴、手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脾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益心脾,补气血,安神。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②《别录》:"除虫,去毒。"
③《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④《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⑤《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⑥《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⑦《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⑧《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注意】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肺受风热,咳嗽有痰有血者,又非所宜。"
②《药品化义》:"甘甜助火,亦能作痛,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复方】①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归脾汤)
②大补气血: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
③温补脾胃,助精神: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万氏家抄方》龙眼酒)
④治脾虚泄泻:龙眼干十四粒,生姜三片。煎汤服。(《泉州本草》)
⑤治妇人产后浮肿:龙眼干、生姜、大枣。煎汤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叶
【药材名称】龙眼叶
【拼音】Lónɡ Yǎn Yè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叶或嫩芽。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叶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表无羁萜醇、16-卅一烷醇、槲皮素、槲皮甙。
【性味】甘淡、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香甜,性温。"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
【功能主治】治感冒,疟疾,疔肿,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杀虫,作茶饮明目,嫩薳蒸水,加冰片搽眼眩烂。"
②《本草求原》:"洗疔、痔、疳疮、烂脚。"
【复方】①防治流感,感冒:龙眼叶三至五钱,煎水代茶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疟疾:龙眼叶七叶,芝麻一酒盏。清水二杯,煎-杯,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内服。(《泉州本草》)
③治孕妇胎动腹痛:龙眼叶十多叶,生米一盏,食盐少许。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