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槲、朴、大叶栎、栎子。
「气味」仁:苦、涩、平、无毒。橡槲若:甘、苦、平、无毒。槲木皮:苦、涩、无毒
「主治」
仁: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
槲若:
1、突然吐血。用槲叶研为末,每服二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连渣吞服。
2、肠风血痔。用槲叶捣汁一小碗,一次服下即止。
3、肠风血痔,用槲叶(微炙,研末)一钱,槐花(炒,研末)一钱,米汤调服。未效。再服。
4、冷洒、阴茎痛。有槲叶研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碗,葱白七寸,煎至六成,去渣,饭前温服,一天服二次。
5、孩子淋疾。用槲叶三片,煎汤服一小酒杯,小便即下。
6、腋下狐臭。用槲叶三升,切细,水煮浓汁洗腋下。洗后,以苦瓠壳烧烟熏,再用辛夷、细辛、杜衡共研为末,醋泡一夜后敷涂。
槲木皮:
1、久痢。用槲白皮(姜汁炙五次)一两、干姜(炮)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2、久疮。用槲木皮一尺,阔六寸,切细,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加白沙糖十挺,再煎成一升,分三次服,取吐渐愈。来源《本草纲目》
药名
槲实仁
汉语拼音
hu shi re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Quercus dentata Thunb.
归经
脾;胃;大肠经
功效
涩肠止泻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
科属分类
壳斗科
主治
腹泻;痢疾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或与其他栎类、榉树、马尾松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各家论述
1.《纲目》:蒸煮作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
2.《现代实用中药》:治小儿佝偻病。
采收和储藏
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除去壳斗及种壳,取出种子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资源分布
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用药禁忌
姚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涩者,不宜食之。
动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有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2-5mm。密被棕色绒毛;托轩线状披针形,长1.5cm;叶革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cm,宽6-20cm,先端渐钝,基部耳形或窄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状绒毛,老叶下面绒毛,侧脉4-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约4cm,轴密被浅黄色绒毛,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序长1-3cm,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2/3,连苞片径达4.5cm,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cm,张开或反卷,红棕色,被褐色丝毛,内面无毛;坚果卵形或宽卵形,直径1.2-1.5cm,高1.5-2.3cm,无毛,柱座高约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功效分类
收涩药
性味
苦;涩;性平
药材基源
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粉,每次0.5-1g.
出处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