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主治功效;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
发布时间:2013-3-5 21:15:07 | 点击量: 3253 |
已经发布天数:4537 |
【别名】:油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取材】: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苦;辛;性温 【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能】: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 【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常用选方 1、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8两(24克),大黄4两(12克),枳实5枚(9克)。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2、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10克,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 《斗门方》) 3、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125克,甘草(炙)75克,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200克,陈皮(去白)125克,上四味,为末。每服5克,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4、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100克,厚朴150克,茯苓200克,半夏250克。上细切。每服20克,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5、治虫积:厚朴、槟榔各10克,乌梅二个。水煎服。( 《保赤全书》) 6、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7、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15克,黄连15克。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8、治咳而脉浮者:厚朴5两(15克) 麻黄4两(12克) 石膏如鸡子大(12克) 杏仁半升(9克) 半夏半升(9克) 干姜2两(6克) 细辛6克 生小麦一升(20克) 五味子半升(5克).上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小麦熟 纳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9、治胃虚泄泻 老人脏泄尤效:乌头(炮)1.5克 厚朴(姜炙)、甘草(炙)、干姜(炮)各0.5克.每服5克 水三合 生姜二片 煎至二合 热服.并二服止.(《苏沈良方》健睥散) 10、治思虑过当 致便浊遗精者:厚朴(去粗皮 姜制研末)100克 羊胫炭(再煅红 窨过)50克.各研如粉 虚冷甚者 入炼熟朱砂25克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至二百丸 空心米饮下.(《宝庆本草折衷》引 《刘信父方》秘真丹) 食疗 厚朴洋参汤 【原料】:厚朴5钱、西洋参5钱、陈皮3钱、柴胡3钱,石斛3钱。 【做法】:将上面5种原料以水过滤后加入三碗水,放入电锅内,外锅放一杯水,主好后将汤药过滤即可饮用。 【功效】:茶饮中石斛属滋阴药,缓解胃虚火或脾阴虚。中医也常在主要在药方中加入生地、麦门冬、沙参、石斛等,视个别患者状况而定。 “胃火”常造成不同的问题。例如口臭的人在中医来看,其实多数也有胃火问题,即肠胃异常,患需要检查才能判定,背后原因也可能是牙齿、牙龈感染、发炎。中医谈的胃火与食用过量刺激性食物或因为消化系统有发炎或病变等等因素有关。 长期口中有异味时,若非日常忽略口腔清洁问题,仍需检查是否已有牙周病或口腔感染因素;以及是否有内科问题。一般来说,精神紧张、消化系统不适、发炎或长期食用太多刺激性食物者,较可能出现口苦或口臭等症状。 半夏厚朴汤 【原料】:半夏一升(130克) 厚朴三两(45克) 茯苓四两(60克) 生姜五两(75克) 苏叶二两(30克)。 【做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注:这个方子出自张仲景,是汉代以前的计量单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两=15克)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用药禁忌 1.《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2.《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3.《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4.《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子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