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
| 发布时间:2013-7-30 11:23:20 | 点击量: 2442 |
已经发布天数:4486 |
别名 香豉、豉、淡豉、大豆豉。 取材: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功效分类 解表药 性味归经 辛、甘、微苦,寒(根据炮制方法另有辛、微温);性平。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解肌发表;宣郁除烦。主治外感表证;寒热头痛;心烦;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②《药性论》:“主下血痢如刺者,治时疾热病发汗,又寒热风,胸中生疮者。”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蛊气,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食疗本草》:“能治久盗汗。”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痘,呕逆。” ⑥《本经逢原》:“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应用配伍 1.外感表证。该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闷。该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2.《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3.《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药方选录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煎桅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豉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 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jing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用药禁忌 1.胃虚易泛恶者慎服。 2.《本草经疏》:“凡伤寒传人阴jing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热结胸中,烦闷不安者,此欲成结胸,法当下,不宜复用汗吐之药,并宜忌之。”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
| 联 系 人: |
| 联系电话: |
| 联系邮箱: @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