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主治功效: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
发布时间:2013-4-5 22:46:00 | 点击量: 1661 |
已经发布天数:4509 |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别名须丸、赤土、丁头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钉头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红石头、代赭, 取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就得到本品。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肝、胃、心胞经。 功能主治 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常用配方 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三两,人 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二升,日三服。(《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一钱半(轧细,药汁冲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赭遂攻结汤)治逆气上冲奔逼,息道滞塞不通:代赭石(打碎)三两,陈皮二两,桃仁、桂、吴茱萸各半两。加姜、水煎。(《御药院方》代赭石汤) 治诸呀呷有声,卧睡不得:土朱(朱)不拘多少,为极细末,米醋调,时时进一、二服。(《普济方》) 治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烧醋淬十次,细研水飞,日干。每服一钱或半钱,白汤调下,连进三服。见脚胫上有赤斑,即是惊气已出,病当安也。无斑点者不可治。(《仁斋直指方》) 治吐血,衄血:血师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为面。每服一钱,白汤下。(《斗门方》) 治肠风血痢久不愈:代赭石二两(火烧、醋淬二次),柿饼一个(煮烂)。捣为丸,梧子大。每早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治崩中淋沥不止:大赭石研为细末,醋汤调服。(《普济方》)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地黄汁和代赭末,服方寸匕。(《千金方》) 治牙宣:赤土、荆芥。同为细末,揩齿上,以荆芥汤漱。(《百一选方》) 治喉痹肿痛:紫朱煮汁饮。(《普济方》) 治赤眼肿闭:土朱二分,石膏一分。为末,新汲水调敷眼头尾及太阳穴。(《仁斋直指方》) 治一切疮疖:土朱、虢丹、牛皮胶等分。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医方》) 治诸丹热毒:土朱、青黛各二钱,滑石、荆芥各一钱。为末,每服--钱半,蜜水调下,仍外敷之。(《仁斋直指方》) 文化底蕴 《汤液本草》:代赭石,《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药性沦》: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治夜多小便。 《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本草经疏》;代赭石,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坠胎也。 《本经逢原》:赭石之重,以镇逆气。《本经》治贼风,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涤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长沙药解》:代赭石,《伤寒》旋覆花代赭汤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者也。 《本经疏证》:代赭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一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鞭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除五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入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②《药性论》:干姜为使。 ③《日华子本草》:畏附子。 ④《本草蒙筌》:孕妇忌服。 ⑤《本草经疏》: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萎者忌之。 ⑥《得配本草》: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 |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
|
|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
联系邮箱: @ |
联系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