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基源:车平车前的种子和全草。
性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归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
功能: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
经典配方
1.治小便不通:车前500克,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三服(《肘后方》);生车前捣取自然汁半钟,入蜜一匙调下。(《摄生众妙方》)
2.治尿血:车前捣绞,取汁五合,空腹服之。(《外台》);车前、地骨皮、旱莲草各15克,汤炖服。(《闽东本草》)
3.治白带:车前根15克捣烂,用糯米淘米水兑服。(《湖南药物志》)
4.治热痢:车前叶捣绞取汁一盅,入蜜一合,同煎一、二沸,分温二服。(《圣惠方》)
5.治泄泻:车前20克,铁马鞭10克,共捣烂,冲凉水服。(《湖南药物志》)
6.治黄疸:车前25克,观音螺50克,加酒一杯炖服。(《闽东本草》)
7.治感冒:车前、陈皮各适量,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衄血:车前叶生研,水解饮之。(《本草图经》)
9.治高血压:车前、鱼腥草各50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0.治目赤肿痛:车前自然汁,调朴硝末,卧时涂眼胞上,次早洗去。(《圣济总录》)
11.治火眼:车前根15克,青鱼草、生石膏各1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2.治喉痹乳蛾:虾蟆衣、凤尾草。擂烂,入霜梅肉、煮酒各少许,再研绞汁,以鹅翎刷患处。(《养疴漫笔》)
13、治痄腮:车前65克,煎水服,温覆取汗。(《湖南药物志》)
14、治百日咳:车前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5.治痰嗽喘促,咳血:鲜车前100克(炖),加冬蜜25克或冰糖50克服。(《闽东本草》)
16.治惊风:鲜车前根、花野菊根各12.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7.治小儿痫病:鲜车前草250克绞汁,加冬蜜25克,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18.治金疮血出不止:捣车前汁敷之。(《千金方》)
19.治疮疡溃烂:鲜车前叶,以银针密刺细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整叶敷贴疮上,日换二至三次。有排脓生肌作用。(《福建民间草药》)
实用方剂
1.车前子散(《审视瑶函》),用治眼中生翳,血灌瞳神,羞明多眵。
2.车前子散(《圣济总录》)
3.车前子散(《杨氏家藏方》),用治小儿伏暑吐泻。
4.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治湿热下注。
5.驻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多见黑花,或生障翳,视物不明,迎风有泪。
6.治热淋方(《外台秘要》),用治热淋,小便赤痛。
7.车前木通汤(《症因脉治》),用治膀胱热结,小便不利。
8.车前子散(《证治准绳•类方》),用治暑期霍乱吐泻,烦闷引饮,小便不利。
9.青葙丸(《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用治肝虚积热而致的目红肿疼痛,涩泪难争,时发时止,久则渐重,遂生翳膜,视物昏暗。
10.治小便热闭方(《普济方》),用治小便热闭不通。
11.治血淋痛方(《普济方》),用治小便血淋作痛。
12.治妊娠淋证方(《梅师集验方》),用治妊娠患淋,小便涩,水道热,不通。
13.治白浊方(《湖南药物志》)。
14.治风热目暗涩痛方(《圣惠方》)。
15.治内障方(《圣惠方》)。
16.治阴痒方(《外台秘要》)。
17.万全木通散(《医学入门》),用治膀胱有热,小便难而黄。
18.青风还睛散(《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用治青风内障之虚证。
19.青风羚羊汤(《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用治青风内障之实证。
20.青箱子丸(《证治准绳•类方》),用治肝心毒热。
文献论述
1.《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2.《本草经集注》:主虚劳。
3.《药性沦》: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4、《日华子本草》:通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5.《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
6.《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止水泻。
7.《纲目》:止暑湿泻痢。
8.《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赤白带浊,血闭难产。
9.《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10.《山东中药》:敷湿疮、泡疮、小儿头疮。
11.李杲: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12.《雷公炮制药性解》:车前子,利水宜入足太阳,行血宜入足厥阴,然逐水之剂,多损于目。
13.《本草》:[5]云明目者,以清肝热,如釜底抽薪,非因泄水之功也。
14.《本草经疏》:车前子,其主气癃、止痛,通肾气也。小便利则湿去,湿去则痹除。伤中者必内起烦热,甘寒而润下,则烦热解,故主伤中。女子淋漓不欲食,是脾肾交病也,湿去则脾健而思食,气通则淋漓自止,水利则无胃家湿热之气上熏,而肺得所养矣。男女阴中俱有二窍,一窍通精,一窍通水。二窍不并开,故水窍常开,则小便利而湿热外泄,不致鼓动真阳之火,则精窍常闭而无漏泄,久久则真火宁谧,而精用益固,精固则阴强,精盛则生子。肾气固即是水脏足,故明目及疗赤痛。肝肾膀胱三经之要药也。
15.《本草汇言》:车前子,行肝疏肾,畅郁和阳,同补肾药用,令强阴有子;同和肝药用,治目赤目昏;同清热药用,止痢疾火郁;同舒筋药用能利湿行气,健运足膝,有速应之验也。设情动过节,膀胱虚,气艰于化而津不行、溺不出者,单用车前疏泄,闭愈甚矣,必加参、苓、甘、麦,养气节欲,则津自行,溺乃出也。
16.《药品化义》:车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渗热下行,主治痰泻、热泻,胸膈烦热,周身湿痹,盖水道利则清浊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渗热,用入肝经,又治暴赤眼痛,泪出脑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遗精溺血,癃闭淋沥,下疳便毒,女人阴癃作痛、或发肿痒,凡此俱属肝热,导热下行,则浊自清矣。
17.《医林纂要》:车前子,功用似泽泻,但彼专去肾之邪水,此则兼去脾之积湿;彼用根,专下部,此用子,兼润心肾。又甘能补,故古人谓其强阴益精。
18.《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用药禁忌
1.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服。
2.《本草经疏》:内伤劳倦、阳气下陷之病,皆不当用,肾气虚脱者,忌与淡渗药同用。
3.《本草汇言》:肾虚寒者尤宜忌之。
4.《日华子本草》:"常山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