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 [切换]
今天是 :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您当前的位置:宁德便民网 >> 健康生活 >> 治疗药方
秦艽主治功效;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发布时间:2013-3-21 20:19:38 | 点击量: 2168 已经发布天数:4518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
【处方名】: 秦艽西秦艽 左秦艽炒秦艽。
【药材基源】:大叶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和小秦艽的干燥根,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胃经、肝经、胆经。 
【功能】:袪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 

文献论述
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哺潮热骨蒸。"
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
5.《本草正义》:"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症,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考《本经》、《别录》主治,功在舒筋通络,流利骨节,惟治痹痛挛急之证,盖与防风、羌、独同类之品。甄权之治头风,即祛风也;惟又称其利大小便,亦与《本经》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盖秦艽既能外行于关节,亦能内达于下焦,故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昔人每谓秦艽为风家润药,其意指此。因之而并及肠风下血,张石顽且谓其治带,皆以湿热有余,泄积滞言之,非统治诸虚不振之下血带下也。又就其导湿去热而引伸之,则治胃热,泄内热,而黄疸酒毒,牙痛口疮,温疫热毒,及妇人怀胎蕴热,小儿疳热烦渴等症,皆胃家湿热,而秦艽又能逋治之矣。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要之皆是从湿阻热结一面着想,而气虚血弱之症,皆非其治,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
6.《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7.《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8.《冯氏锦囊秘录》:“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中风多用之者,取祛风活络,养血舒筋。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耳。”
   常用配方
1.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25克,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15克。上细切。每服50克,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
2.治背痛连胸:秦艽7.5克,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5克,炙甘草2.5克,生姜三片,桑枝15克(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3.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7.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熟地15克,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7.5克。(《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4.治黄:秦艽50克。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海上集验方》)
5.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赤:秦艽250克,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50克服。(孙思邈)
6.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50克。上四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7.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5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25克。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卫生宝鉴》秦艽鳖甲散)
8.治消渴,除烦躁:秦艽100克(去苗),甘草1.5克(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9.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50克(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圣惠方》)
10.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11.治发背疑似者: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海上集验方》)
12.黄疸。用秦艽25克,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150克,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13.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100克、灸甘草25克,每服15克,水煎服。
14.伤寒烦渴。用秦艽50克,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15.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50克,甘草25克,研细。每服15克,开水调下。
16.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50克,每服5~10克,水煎服。
17.小便艰难。用秦艽50克,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18.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25克,共研为末,每服15克,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15克,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19.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配伍效用
秦艽配伍鳖甲:秦艽祛风除湿乃风药之润剂 并能清热退蒸;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二者伍用共奏滋阴清热除蒸之功效 用于治疗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因阴虚所致者.
秦艽配伍柴胡、知母、甘草:秦艽清退虚热;柴胡辛凉透热;知母清热滋阴;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有清透虚热之功效 用于治疗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等症.
秦艽配伍防风:秦艽苦辛性平入肝经 为风药中之润剂有祛风除湿、舒筋止痛之功;防风辛甘微温 为祛风通用之品有疏风胜湿止痛之效.二者合用 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之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者.
秦艽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秦艽祛风清热除湿、舒筋活血;防己祛风湿、止痹痛;知母清热除烦;忍冬藤祛风清热、除湿止痛.四药伍用 有祛风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蠲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热所引起之肢体痹证、发热、关节肿胀疼痛等.
  秦艽 - 用药禁忌
1、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菖蒲为之使。"
3、《药性论》:"畏牛乳。"
4、《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5、《本草汇言》:"凡病阴虚血燥,精竭髓衰之证,非配大剂滋养药不可。"
6、《本草从新》:"大便滑者忌用。"
7、不良反应:曾有报道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秦艽碱甲100mg,1日3次,共4~13天,先后均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1例患者服lOOmg后感心悸及心率减缓,但很快恢复。  

如果你想自己发布消息,那么请你立即登录或者注册成为我们的会员吧!!! 会员登录 | 信息管理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邮箱:  @
联系地址:  
作者: 来源: 打印此页 关闭此页
上一篇:芦荟主治功效;热结便秘;肝火头痛;目赤惊风;虫积腹痛;疥癣;痔瘘;解巴豆毒。
下一篇:牙齿动摇怎么治疗,牙齿浮肿怎么办
 发表留言
留言内容:
联系方式:
验证码:  点击刷新
     
 


相关阅读 更多
牙齿动摇怎么治疗,牙齿浮肿怎么办
牙痛如何治疗,快速解决牙疼问题
固真丹主治肾与膀胱虚冷,真气不固,小
安神丸主治客忤;惊啼,客热,镇心安神
琥珀抱龙丸主治 镇静安神,清热化痰。
礞石主治治顽痰癖积,宿食症瘕,癫狂惊
麦门冬汤主治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
华盖散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
金沸草主治降气,消痰,行水。用于风寒
清气化痰丸主治化痰清肺。治热痰内结,
分类信息
(查看更多分类)
出租 合租 求租 厂房 写字
出售
司机 网络 销售 市场 售后
美工 会计 管理 法律 教育
收藏 文体 废品 车票 家具
家电 办公 数码 其他
家政 装饰 维修 交友 美容
婚礼 医疗 送水 搬家 其它
小车 摩托 电动 拼车 租车
货车 货车
联系我们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点击这里给我发送消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公告列表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募 | 免费声明 | 留言反馈 | 管理登录 | |

版权所有  便捷服务网  Copyright  2011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0208号

友情提醒:便捷服务网是第三方服务平台,不参与双方任何交易活动!

违法信息举报电话 0591-86890709 邮箱:541764960@qq.com

闽ICP备110020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