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搜索到桌面,搜索更便捷!
加入收藏 首页
胡颓子主治水痢,疮疥,吐血,喉痹痛塞
发布时间: 2016-10-3   点击数: 1572   发布者:
文章来源《本草纲目》 「释名」蒲颓子、卢都子、雀我酥、半含春、黄婆奶。 「气味」酸、平、无毒。


「释名」蒲颓子、卢都子、雀我酥、半含春、黄婆奶。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

1、水痢。用胡颓子(按:即成熟果实)煎水服。

2、疮疥。用胡颓子根煎汤洗。

3、吐血。用胡颓子根煎水饮服。

4、喉痹痛塞。用胡颓子根煎酒灌服。气喘咳嗽。用胡颓子叶焙过。研为末,米汤送服二钱。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

【药材名称】胡颓子

【拼音】Hú Tuí Zǐ

【别名】卢都子(《中藏经》),雀儿酥(《雷公炮炙论》),王婆奶(《履巉岩本草》),蒲颓子、半含春(《纲目》),半春子、甜棒捶(《植物名实图考》),牛奶子、石滚子(《草木便方》),羊母奶子(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糖罐头(迈尔氏《中国植物名录》),羊奶奶(《贵州民间方药集》),咸匏头(《福建民间草药》),柿蒲、灯蒲(《泉州本草》),土萸肉、补阴丹、瓶匏、田蒲(《闽东本草》)。野荸荠、野枇杷、浆米草、野水葡萄、大麦奶、白萹蓄、甜果儿、麦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鸡卵子、清明子(《江西草药》),斑楂、干茄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果实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达4米,通常具刺。枝开展,小枝褐色。叶厚革质,椭圆至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边缘通常波状,上面初有鳞片,后即脱落。下面初具银白色鳞片,后渐变褐色鳞片;叶柄长6~12毫米,褐色。花1~3朵或4朵簇生,银白色,下垂,长约1厘米,有香气;花被筒圆筒形或漏斗形,筒部在子房上部突狭细,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无毛,柱头不裂。果实椭圆形,长约1.5厘米,被锈色鳞片,成熟时棕红色。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5月。

【生境分部】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化学成分】花含挥发油。

【性味】酸湿,平。

①《中藏经》:"酸涩。"

②马碗《食经》:"味甘。"

③《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泻痢,消渴,喘咳。

①马琬《食经》:"补益五脏。"

②《草木便方》:"除烦热,消渴。"

③《现代实用中药》:"收敛,止泻,治痢疾。"

④《福建民间草药》:"止血,疗痢。"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气,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疮,腰部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