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蜀漆是常山的苗,功用是相同。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
1、截疟:截疟诸汤: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发病前一次服完,能吐为好。又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先一夜、未发时、临发时各一次)。又方:常山(酒煮后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时热服。药渣泡酒,发病前取饮。截疟诸酒: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泡二、三日后,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过一会再服,发病前第三次服。又方:治间日疟:常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加水一碗半,煎至五成,叫做“醇”,发病日蝗五更温服;原药再加水一碗,煎至五成,叫做“”,未发病之日温服。此方名“醇汤”,甚验。又方: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泡药一夜,五更时饮下。一服便止,永不发病。截疟诸丸:常山三两,研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子在。瓦器内煮熟,取出晒干收存。每服二十丸,竹叶汤送上,五更一服,天明后一服,发病前一服,此方名“恒山丸”。数年不愈的疟疾,服两剂即愈;一月左右者,只须一剂。又方;常山捣成末,取三两,黄丹一两,加白蜜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病发前服三丸,过一会再服三丸,临归病时又服三丸,酒送下。此方名“丹砂丸”。又方:常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送下。先一夜一服,天明时一服,午后才进食,此方名“黄丹丸”。又方:用常山三两、知母一两、甘划昱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发病前服十丸,稍后服七丸,再后服五、六丸。又方:治一切疟,用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卧时服五十丸,冷酒送下。五更时再服一次。忌鹅羊热物。此方名“瞻仰丸”。又方:常山八两,酒浸后先蒸后焙,加要槟榔二两,生研末,拦糊作丸,如梧子大。如上方服法服丸子,此方名“胜金丸”。又方:常山、槟榔各一两,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两半,共三工业区末。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此方名“二圣丸”。
2、牝疟(只寒不热)。用蜀漆(去母煅三日暗伤)龙骨各二钱,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发病之昌早晨一服,发病前再一服,浆水调下。如系温疟(热多于寒)又加蜀漆一钱,此方名“蜀漆散”。
3、牡疟(只热不寒)。用蟓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先以水二杯,煎麻黄、蜀漆,去沫,再将其余各药倒入同煎至一杯,未发病前温服,得吐则疟止。
4、妊娠疟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煅)各残,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时温服。
5、小儿惊风暴死。用蜀漆(炒)二钱、牡蛎一钱二分,浆米煎服。吐出痰涎即愈。此方名“千金汤”。
《中药大辞典》:蜀漆
【药材名称】蜀漆
【拼音】Shǔ Qī
【别名】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
【出处】《本经》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夏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常山"条。
【生境分部】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干燥嫩枝,圆柱形,细弱,叶多皱缩,枯褐色或棕绿色,完整的叶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先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光滑无毛。体轻而薄,质脆易碎。嗅之有特殊的闷气,味微苦。以无者梗、叶大不破碎,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分】参见"常山"条。
【性味】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微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除痰,截疟,消症瘕积聚。
①《本经》:"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
②《别录》:"疗胸中邪结气,吐出之。"
③《药性论》:"主治瘴疟多时不瘥,去寒热疟。治温疟寒热。"
④张元素:"破血,导胆邪。"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注意】凡正气虚弱,久病体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②《药性论》:"不可多进,令人吐逆。畏橐吾。"
③《四声本草》:"桔梗为之使。"
④《得配本草》:"胃虚,老幼虚弱,二者忌用。""忌葱茗。"
【复方】①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金匮要略》蜀漆散)
②治小儿暴惊,卒死中恶: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纲目》千金汤)
【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
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甘草拌蒸。生用性升,炒炭稍缓。"
③《药征续编》:"凡仲景之治动也,共活法有三:有胸腹之动,则以牡蛎治之;有脐下之动,则以龙骨治之;有胸腹脐下之动剧,则以蜀漆治之。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故仲景之方,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或有配之龙骨者,或有配之龙骨、牡蛎者,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本论不载此法者,盖属脱误,故晋、唐以来,无有知蜀漆之功者。"
④《本经疏证》:"凡药非鳞介飞走,未有云气腥者,惟仲景用蜀漆,必注曰洗去腥,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他草木矣。"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