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搜索到桌面,搜索更便捷!
加入收藏 首页
艾叶主治白痢,久痢,产后下血,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
发布时间: 2016-10-1   点击数: 1282   发布者:
文章来源《本草纲目》 「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苦、微温、无毒。


「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

1、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2、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3、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4、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5、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6、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

7、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8、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9、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10、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11、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12、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13、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14、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15、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16、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17、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18、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

19、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20、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21、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使痣烂脱。

22、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

23、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

24、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次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

25、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有效。

26、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生理特性

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产地

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河北。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叶。

炮制方法

1、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2、醋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取出凉透。每100kg艾叶,用醋15kg。成品为焦黑色不规则的碎片,可见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归肝、脾、肾经。

功效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相关配伍

1、冷劳久病:茅香花、艾叶四两,烧存性,研末,粟米饭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汤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后用枣汤下,立效。(《圣济总录》)

2、伤寒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肘后方》)

3、妊娠风寒卒中,不省人事,状如中风:用熟艾三两,米醋炒极热,以绢包熨脐下,良久即苏。(《妇人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禁忌

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有小毒,不可过量服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2、《本草求真》:专入肝脾。兼入肾。

3、《本草从新》: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验方提交 纠正错误 查病药须知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