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认为,黄豆性味甘平,入脾、大肠经,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中、下气利大肠、润燥消水的功效。
黄豆经水泡发芽即成黄豆芽。黄豆发芽后维生素含量发生很大变化,其中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含量均增加2倍以上,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含量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些维生素对维持皮肤健康,促进皮肤正常发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黄豆芽可去黑痣、治疣赘、润肌肤。有利湿清热之效。
豆浆为黄豆经水泡、磨碎、过滤、煮沸后制成。其性味甘平,功可补虚润燥、清肺化痰。生豆浆中含有皂甙,吃后会引起食物中毒,必须充分煮透将皂甙破坏才可以吃。
煮沸的豆浆加卤水(主要成分是硫酸镁、硫酸钙等)或石膏水使蛋白质凝固,再经压榨去水制成豆腐。豆腐因用卤水或石膏点成,因而钙和镁盐含量较多。钙质对小儿骨骼与牙齿生长有重要作用,而镁盐则对心肌有庇护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大有裨益。《本草纲目》载豆腐的功用为“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以及“清热散血”等。
【应用实例】
1.手足肿痛:黄豆30克,白矾6克,花椒9克,水煎,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次。
2.习惯性便秘:每日以黄豆皮20克,水煎,分3次服。
3.腹泻:黄豆皮烧灰研末,以开水送服。每日2次,每次15克。
4.预防感冒:黄豆1把,干香菜5克(或葱白3根),白萝卜3片,水煎温服。
5.脚气:黄豆150克,水煎洗脚立愈。
6.足跟痛:黄豆根500克(在土内者)煎汤趁热浸洗数次。
7.妊娠高血压:黄豆芽水煮3~4小时,温服数次。
8.寻常疣:黄豆芽煮熟,连汤淡食,一日三餐,吃饱为止。三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食其它食物,第四天改为正常饮食,仍以豆芽菜佐餐。
9.血崩:生豆浆一碗,韭菜汁半碗,调和空腹饮下。
1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豆浆1碗,加饴糖15克,煮沸后每日晨起空腹服之。
11.淋症:滑石粉:甘草粉为6∶1(即六一散),冲入豆浆饮。
12.带下:豆浆1碗,白果仁10粒捣碎,冲入豆浆内炖温内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
13.久痢:豆腐煮熟蘸醋吃。
14.甲状腺机能亢进:豆腐4块,鲫鱼1条(约500克),调味品适量,共炖服食。每天1次,连服。
15.脉管炎:豆腐(未下冷水浸过者)切两片,一片撒白糖,一片不撒,共蒸20分钟。撒糖豆腐食之,无糖豆腐敷之。
16.通乳:鲜豆腐、黑糖各120克,煮数沸,1次服。
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inn.) Merr.)通称黄豆。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小叶宽卵形,纸质;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苞片披针形,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披针形,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荚果肥大,稍弯,下垂,黄绿色,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花期6-7月,果期7-9月。
医药
文献选录
《食疗本草》:“益气润肌肤”。
《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脾燥,故消积痢”。
《日用本草》:“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
《本经逢原》:“误食毒物,黄大豆生捣研水灌吐,诸菌毒不得吐者,浓煎汁饮之,又试内痈及臭毒腹痛,并与生黄豆嚼,甜而不恶心者,为上部有痈脓及臭毒发瘀之真候。”
《贵州民间方药集》:"用于催乳;研成末外敷,可止刀伤出血,及拔疔毒。"
经发酵加工后的种子(淡豆豉):苦、辛,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燥胸闷,虚烦不眠。
食用
大豆可以加工豆腐、豆浆、腐竹等豆制品,还可以提炼大豆异黄酮。其中,发酵豆制品包括腐乳、臭豆腐、豆瓣酱、酱油、豆豉、纳豆等。而非发酵豆制品包括水豆腐、干豆腐(百页)、豆芽、卤制豆制品、油炸豆制品、熏制豆制品、炸卤豆制品、冷冻豆制品、干燥豆制品等。另外,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