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
书名:《食物疗法》 作者: |
茴香,又名八角、大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以色红褐、朵大饱满、完整不破、身大味香、无硬梗者为上品。它有强烈的气味,能刺激食欲,故在制作鱼、肉类菜肴时常被用作烹饪的调味品。既能去腥臭,又增香气。茴香入药,性温辛,无毒,入胃、肾、膀胱经,和胃理气,温肾散寒,用治胃寒呕吐、小肠疝气、腹胀等症。 【应用实例】 1.痛经:每次经前3天取小茴香15克加水煎,连服3次。 2.带下:小茴香60克,干姜15克,红糖适量为引,水煎温服,每日3次。 3.痔疮:小茴香6克,研末,泡水服,轻者数次即愈。 4.腹痛:醋炒小茴香30克,水煎温服。 5.遗尿:茴香10克、桑螵蛸25克,装入猪尿泡内焙干,研末,每次5克,每日2次。 6.蛔虫腹痛:小茴香根、南瓜子等份,焙燥研末,早起空腹服下,每服9克,每日1次,连服3天。 7.胁下疼痛:小茴香30克(炒)、枳壳15克(麸炒),共为末,每服6克,盐汤调下。 |
「释名」茴香、八角珠。
「气味」(子)辛、平、无毒。
「主治」
1、大小便闭,鼓胀气促。用八角茴香七个、******半两,共研为末,加生葱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2、小便频数。把茴香(不定量)掏净,加少量盐,炒研为末,炙糯米糕蘸食。
3、肾虚腰痛。用茴香炒过,研细,切开猪肾,掺末入内,裹湿纸中煨熟,空心服,盐酒送下。
4、疝气。用茴香炒过,分作二包,交替熨患处。
5、胁下刺痛。用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盐酒调服。
6、蛇咬久溃。有茴香捣成末敷涂。源于《本草纲目》
药理作用
茴香含有矿物质、红萝卜素、挥发油(主要是茴香醚、茴香醛、茴香酸),能温肾散寒、和胃理气,一般人大多撷取它的叶和种子制成花草茶,辛香的味道,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可以加些蜂蜜中和味道。止呕吐、消胃胀气、开胃,治疗膀胱炎。种子热水冲泡,可增加母亲的奶水。哺乳的母亲,很适合饮用茴香茶;可帮助消化,帮助新陈代谢。辛辣而香气独特的口感,加一点蜂蜜或枫糖浆饮用风味更佳,也可加入少量肉桂压味。由于气味独特浓厚,若调制成复方花草茶,茴香用量宜小,如此就可生出画龙点睛的效果。用量过多反而会把其它花草的香气掩盖掉。口味重的餐后嚼一粒茴香子可以消除口气。最适合拿来煮鱼,此外拿来烤面包、制作点心也非常适合,其刺激性的香气味人们带来食欲。
《中国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和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成分功效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茴香脑、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气主要来自茴香脑、茴香醛等香味物质。是集医药、调味、食用、化妆于一身的多用植物。
嫩茎、叶作蔬菜、馅食,茴香果实中含茴香油2.8%,茴香脑50~60%,a-茴香酮18~20%,甲基胡椒粉10%及a-蒎烯双聚戊烯、茴香醛、莰烯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约15%,蛋白质、淀粉糖类及粘液质等约85%。
可作香料,常用于肉类、海鲜及烧饼等面食的烹调。中医学上入药,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肝肾,暖胃气、散塞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妇女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症。
药理研究
小茴香属性热:可抵抗胃溃疡、镇痛、性激素样作用等,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泌,起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寒。肠绞痛、痛经患者用于食疗,食用方法为:取小茴香少许,炒后煎汤去渣,然后加大米,煮成米粥食用。胃热内热者慎用。
广东省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对7个茴香品种的部分植株形态及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河北青县的割茬茴香和山西太原的小茴香品种早熟〔74d(播种至采收嫩茎叶)〕,吉林四平的茴香和甘肃玉门、内蒙古托县的小茴香品种中熟(86d),新疆伊犁和辽宁阜新的小茴香品种晚熟(97d);吉林四平的茴香品种真叶数最多,地上部鲜质量和地下部鲜质量最大,山西太原的小茴香品种地上部干物率最高,7个茴香品种的植株可食率均达90%以上;甘肃玉门的小茴香品种VC、有机酸、蛋白氮和全氮含量均相对较高,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以新疆伊犁的小茴香品种相对较高。综合评定,甘肃玉门的小茴香品种的营养价值相对较高。
小茴香 - 用药禁忌
1、不良反应:过敏。
2、阴虚火旺者禁服。
3、《本草汇言》:“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4、《本草述》:“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5、《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药物使用
《药典》。
【傣药】景几:果实用于治疗癫痫,头晕眼花,腹胀《傣药志》。帕基(西傣):籽治发热不退《滇药录》。景几:治癫病,头晕眼花,腹胀《傣医药》。
【毛难药】烂仓宫(环江语),叶治跌打;种子治腰痛《桂药编》。
【壮药】小茴香(大新语):种子治疝气胀痛;全草治跌打肿痛《桂药编》。
【白药】“weinxionlmirx,喂兄咪”:根治寒疝,咳喘,水肿,腹痛,乳胀积滞,风湿关节炎《大理资志》。
【纳西药】根同大米煮稀粥吃,治牙痛,气滞腹痛《大理资志》。
【彝药】茴香根:根治胃寒呃逆,腹胀肚痛,食少纳差,形体赢弱《哀牢》。
【僳僳药】胡及怂:籽治发热不退《滇药录》。同质汉俄:全草、根、种籽治胃寒痛,少腹冷痛,痛经,疝气痛,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怒江药》。
【藏药】丝拉嘎保:果实治肺炎,肺结核《青藏药鉴》。拉拉普:果实治胃寒病,虫病《中国藏药》。
【蒙药】找日高得苏:果实治“赫依"热,眼花,药物或食物中毒,疝气,不思饮食,胃痛,腹胀《蒙植药志》。昭日古达素.高尼瑶特:果实用于胃寒痛,气胀,心气不舒,小腹冷痛,痛经,疝痛《蒙药》。
【苗药】小茴香、怀香端:全草治胃寒腹痛,经来腹痛,小儿气肿,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疝气痛;根治风湿骨痛;全草治小儿麻疹发热,疹出不透,呃逆少食,慢性附件炎,气滞腹胀,腰部冷痛《湘蓝考》。Fux lox bub ghunb胡萝卜棍,Xongx hxongb雄凶:果实治小儿疝气,治皮风《苗医药》。小茴香xiongx hxongb雄松:成熟果实主治小儿疝气《苗药集》。
【维药】阿拉伯白的安:果实主治咳嗽气喘,胃寒腹痛,呕吐,少食,妇女月经不调,乳汁不下,与牛舌草等煎服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叶绞汁洗目治眼疾;根研粉拌蜂蜜治狂犬病,果实炒热布包熨腹治寒症腹痛《维药志》。根治妇女白带多[22]。
功效鉴别
与吴茱萸相鉴别: 吴茱萸与小茴香二者皆味辛性温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同可用治胃寒脘腹疼痛,寒滞肝脉、寒疝腹痛,以及经寒痛经等症。不同之处在于:
小茴香: 长于理气和胃,中焦虚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者小茴香多用。
吴茱萸: 辛散苦降,性热燥烈,有小毒,善于疏肝下气,善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巅顶头痛、呕吐涎沫,胃寒呕吐,肝火犯胃、胁痛吞酸等症。同时,吴茱萸又能燥湿,助阳止泻,又可用治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脾肾阳虚,五更泄泻等症。
中药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
《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
显微鉴定
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小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6个,其中接合面2个,背面每2果棱间1个,******略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式,切向约至250μm,周围有多数红棕色扁小分泌细胞;维管束柱位于果棱部位,同2个外韧维管束及纤维束连结而成,木质部为少数细小导管,韧皮部位于束柱两侧,维管束柱内、外侧有多数大型木化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为1列扁长细胞,含棕色物,于接合面中央为数列细胞,有细小种脊管束。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数细小糊粉粒,其中又含细小簇晶;并有少量脂肪油。
粉末:黄棕色。
①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厚。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个。
②网纹细胞类长方形或类长圆形,壁稍厚;微木化,有卵圆形或矩圆形网状纹孔。
③******壁碎片黄棕色或深红棕色,完整者宽至250μm,可见多角形分泌细胞痕。
④内果皮镶嵌层细胞表面观狭长,壁菲薄,常数个细胞为一组,以其长轴相互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此外,有内胚乳细胞、草酸钙簇晶、木薄壁细胞等。本品以籽粒饱满、色黄绿、香气浓者为佳。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3-4,再加1%三氯化铁已醇溶液2滴,显紫色。(检查香豆素)
2、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盐酸溶液2-3滴,显橘红色。(检查茴香脑)
3、薄层色谱:取木品粉末(60目)2g,加已醚6ml,冷浸4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试液;另取茴香脑氯仿溶液为对照品。分别上点样于同一硅胶G-1%CMC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已酯(8.5:1.5)展开,用2,4-二硝基苯肼试剂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色斑。
文献论述
1、《本草图经》:“《本经》不载所出,今交、广、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三月生叶,似老胡荽,极疏细,作丛,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头如伞盖,黄色,结实如麦而小,青色,北人呼为土茴香。茴、蘹声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实,阴干,今近道人家园圃种之甚多。”
2、《本草衍义》:“蘹香子,今人止呼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误矣。胡荽叶如蛇床,蘹香徒有叶之名,但散如丝发,特异诸草。”
3、《救荒本草》:“今处处有之,人家园圃多种,苗高三四尺,茎粗如笔管,旁有淡黄挎叶,抪茎而生。袴叶上发生青色细叶,似细蓬叶而长,极疏细如丝发状。袴叶间分生叉枝,梢头开花,花头如伞盖,结子如莳萝子,微大而长,亦有线瓣。采苗叶炸热,换水淘净,油盐调食。”
4、《纲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床花而色黄,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今惟以宁夏出者第一。其他处小者,谓之小茴香。自番舶来者,实大如柏实,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黄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广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与中国茴香迥别,但气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荐酒。”
5、《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按胡荽结子时,极与茴香相类,《衍义》未细考老胡荽形状,以斥《唐本》注,殊误。但力稍缓耳。”(《医林纂要·药性》)
6、《本草正义》:“茴香始见于《唐本草》,据苏颂谓结实如麦而小,青色,此今之所未见者。苏又谓入药多用番舶者,则今市肆之所谓八角茴香也。但八角者大辛大温,其性最烈,濒湖《纲目》称其气味辛平,必非舶来品八角茴香可知。故李亦谓结子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俗呼为大茴香。……据此,则《纲目》中所引古书一切主治,皆子如麦粒之茴香。《唐本草》、马志、大明、东垣、吴缓当皆指宁夏产品而言。惟李引诸方,有明言八角茴香、舶茴香者,则舶来品耳。按今肆中之大茴香,即舶来之八角者,以煮鸡鸭豕肉及诸飞禽走兽,可辟腥臊气,入药殊不常用。”